斯徒登特所在的同盟国三国联军那一路攻至伦敦。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所有登上英伦三岛的同盟国部队中传开了。
无论是以师为单位,分部在后方的阿道夫第九集团军的士兵们,还是自朴次茅斯一路冲刺,离伦敦只有不足100公里距离的恩斯特第十六集团军部队。
各路德军官兵,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一阵兴奋,同时又有一丝嫉妒。
一直以来,德军与盟友部队合作的战役中,向来都是由纯粹的德军来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西班牙内战时,一锤定音的是隆美尔指挥的德军装甲师,而不是弗朗西斯科那些西班牙国民自卫军的盟友部队。
在挪威反击战中,最终一举击溃英法联军的是汉斯指挥的德国步兵师,亦不是挪威国防军的盟国军队们。
非洲战役,哪怕只有2个营兵力,解除阿尔及利亚危机的,也是隆美尔这两个营,而不是贝朗特的数万法军,或者加里波第的数十万意大利军。
哪怕是勉强算“表面盟友”,一起参加波兰战役的苏军,当初也是被波兰军队打的苦不堪言,最后还是等到德军全线胜利后,铁木辛哥在趁势利用德军的余威,反推波兰阵线。
无论是在德国自己这里,还是在全世界面前,德军一直都是胜利的象征,一直都是最强大的结盟选择。
没有人会拒绝和德军联手作战,因为德国人喜欢在联合作战中出风头般的承担关键作战,而且还能打赢这关键的作战。这就很令人安心了。
一直以来,这都是德国军人的荣誉。
甚至,不少德国军人已经产生了一种有些畸形的认识,那就是,不是靠自己取得的胜利,就不算是胜利!
直到今天,与斯徒登特的伞兵们合作的法国与挪威军队,居然承担了重要的作战任务,成为多弗尔攻势中攻至伦敦一线的关键存在。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便斯徒登特的伞兵在这一仗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光靠伞兵,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
作为协同作战的地面常规部队,法军与挪威军队,同样的重要与关键。
本来所有人都认为,虽然多弗尔那一带出击的三国联军气势汹汹,但最先攻至伦敦的,也应该是由纯德军组成的第十六集团军一路。
即便朴次茅斯出击的第十六集团军,比多弗尔出击的三国联军更晚出发,而且路途更远,但是在德军闪电作战的神速光辉下,大家都固执的相信,第十六集团军就应该跟找攻至伦敦。
不过,占有先出发的时间优势,加上路程更短距离优势的三国联军一路,最终还是更早的抵达了伦敦前线。
这对于同盟国来说,对于第三帝国来说,是个好消息。
因为这或许意味着,西线的作战即将随着伦敦被攻克而进入尾声。那么,德国也就能马上摆脱两线作战的麻烦。
可是,一想到斯徒登特所在的那一路进攻方向,这次是靠着法国名将魏刚的出色指挥,以及法军和挪威军队靠谱的正面作战,才取得的如今的巨大战果,这就让同在英伦三岛作战的其他德军将领们心存一丝疙瘩。
要是这样的战果,是由纯德军组成的一路打出来,那该多完美啊!
当然,在遗憾之余,许多德国将领们在内心深处,也重新审视起了自己的盟友。
在这一仗中,德国的盟友们充分证明了自己,证明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反倒还能为胜利作出巨大的恭喜。
至少参加英国的所有德军将领都承认,斯徒登特的成绩,有一半是魏刚这位法国名将,很会抓住时机,用法军在正面强势牵制敌人,完美配合伞兵作战的功劳。
本来恩斯特这一路大军,在俘虏与击溃敌军总数的数量上,还稍微比三国联军那一路更多一些。
可是随着格林尼治超过6万名国民自卫军的缴械投降,恩斯特这一路大军唯一比得过三国联军方向的优势,也被扳回反转过来了。斯徒登特与魏刚的合作,几乎是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的刺破了英国人的重重设防。
本来主要任务是佯攻,视情况可以转为主攻的三国联军方向,却比一开始就定位为主攻的朴次茅斯一路大军,还要打的辉煌耀眼。
三国联军一路来的闪击,时间甚至比想象中更快。两次大规模的伞兵空投,几乎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术模式!
随着三国联军攻至伦敦这一消息的蔓延,整个同盟国阵营,都处在骚动之中。
法国人自然是脸上备有面子,这一次魏刚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当初德法战役中,魏刚也表现的很优秀,但那一次毕竟是输了。
这次魏刚所在的阵营赢了,而且这场胜利与魏刚的出色指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对于6个星期被德军打败的法兰西来说,这次他们在大英帝国这个名声显赫一极的对手身上,也算是找回了不少面子。
至于挪威人,一年前他们还差点因为丘吉尔的那份入侵计划而亡国。一年后,就轮到他们来让英国亡国了。
已经没有什么事,比这更能振奋人心了!
除了参加了这场战役的法国与挪威,还在非洲与英军对决的同盟国联军也深受鼓舞。
英国本土战场上,魏刚与阿尔弗雷德算是带了一个好头,他们证明了即便作为德国盟军,也能战绩凌然。同样是三国联军,同样是与英国人对决,欧洲战场上的例子,未尝不能在非洲战场上重现。
影响还不止这点,就连还未正式宣布参战,即将作为德国盟军,参加苏德战役的罗马尼亚国防军,芬兰陆军,意大利远征军,也深受鼓舞,兴致勃勃。
对于各盟国的这种反应,坐在柏林的元首府邸中,莱因哈特很是满意。
毕竟,这就是他一路布局,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比起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德国单挑全世界”,莱因哈特内心深处从来追求的都是“能群殴,何必单挑呢!”。
斯徒登特所在的同盟国三国联军那一路攻至伦敦。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所有登上英伦三岛的同盟国部队中传开了。
无论是以师为单位,分部在后方的阿道夫第九集团军的士兵们,还是自朴次茅斯一路冲刺,离伦敦只有不足100公里距离的恩斯特第十六集团军部队。
各路德军官兵,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一阵兴奋,同时又有一丝嫉妒。
一直以来,德军与盟友部队合作的战役中,向来都是由纯粹的德军来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西班牙内战时,一锤定音的是隆美尔指挥的德军装甲师,而不是弗朗西斯科那些西班牙国民自卫军的盟友部队。
在挪威反击战中,最终一举击溃英法联军的是汉斯指挥的德国步兵师,亦不是挪威国防军的盟国军队们。
非洲战役,哪怕只有2个营兵力,解除阿尔及利亚危机的,也是隆美尔这两个营,而不是贝朗特的数万法军,或者加里波第的数十万意大利军。
哪怕是勉强算“表面盟友”,一起参加波兰战役的苏军,当初也是被波兰军队打的苦不堪言,最后还是等到德军全线胜利后,铁木辛哥在趁势利用德军的余威,反推波兰阵线。
无论是在德国自己这里,还是在全世界面前,德军一直都是胜利的象征,一直都是最强大的结盟选择。
没有人会拒绝和德军联手作战,因为德国人喜欢在联合作战中出风头般的承担关键作战,而且还能打赢这关键的作战。这就很令人安心了。
一直以来,这都是德国军人的荣誉。
甚至,不少德国军人已经产生了一种有些畸形的认识,那就是,不是靠自己取得的胜利,就不算是胜利!
直到今天,与斯徒登特的伞兵们合作的法国与挪威军队,居然承担了重要的作战任务,成为多弗尔攻势中攻至伦敦一线的关键存在。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便斯徒登特的伞兵在这一仗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光靠伞兵,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
作为协同作战的地面常规部队,法军与挪威军队,同样的重要与关键。
本来所有人都认为,虽然多弗尔那一带出击的三国联军气势汹汹,但最先攻至伦敦的,也应该是由纯德军组成的第十六集团军一路。
即便朴次茅斯出击的第十六集团军,比多弗尔出击的三国联军更晚出发,而且路途更远,但是在德军闪电作战的神速光辉下,大家都固执的相信,第十六集团军就应该跟找攻至伦敦。
不过,占有先出发的时间优势,加上路程更短距离优势的三国联军一路,最终还是更早的抵达了伦敦前线。
这对于同盟国来说,对于第三帝国来说,是个好消息。
因为这或许意味着,西线的作战即将随着伦敦被攻克而进入尾声。那么,德国也就能马上摆脱两线作战的麻烦。
可是,一想到斯徒登特所在的那一路进攻方向,这次是靠着法国名将魏刚的出色指挥,以及法军和挪威军队靠谱的正面作战,才取得的如今的巨大战果,这就让同在英伦三岛作战的其他德军将领们心存一丝疙瘩。
要是这样的战果,是由纯德军组成的一路打出来,那该多完美啊!
当然,在遗憾之余,许多德国将领们在内心深处,也重新审视起了自己的盟友。
在这一仗中,德国的盟友们充分证明了自己,证明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反倒还能为胜利作出巨大的恭喜。
至少参加英国的所有德军将领都承认,斯徒登特的成绩,有一半是魏刚这位法国名将,很会抓住时机,用法军在正面强势牵制敌人,完美配合伞兵作战的功劳。
本来恩斯特这一路大军,在俘虏与击溃敌军总数的数量上,还稍微比三国联军那一路更多一些。
可是随着格林尼治超过6万名国民自卫军的缴械投降,恩斯特这一路大军唯一比得过三国联军方向的优势,也被扳回反转过来了。斯徒登特与魏刚的合作,几乎是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的刺破了英国人的重重设防。
本来主要任务是佯攻,视情况可以转为主攻的三国联军方向,却比一开始就定位为主攻的朴次茅斯一路大军,还要打的辉煌耀眼。
三国联军一路来的闪击,时间甚至比想象中更快。两次大规模的伞兵空投,几乎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术模式!
随着三国联军攻至伦敦这一消息的蔓延,整个同盟国阵营,都处在骚动之中。
法国人自然是脸上备有面子,这一次魏刚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当初德法战役中,魏刚也表现的很优秀,但那一次毕竟是输了。
这次魏刚所在的阵营赢了,而且这场胜利与魏刚的出色指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对于6个星期被德军打败的法兰西来说,这次他们在大英帝国这个名声显赫一极的对手身上,也算是找回了不少面子。
至于挪威人,一年前他们还差点因为丘吉尔的那份入侵计划而亡国。一年后,就轮到他们来让英国亡国了。
已经没有什么事,比这更能振奋人心了!
除了参加了这场战役的法国与挪威,还在非洲与英军对决的同盟国联军也深受鼓舞。
英国本土战场上,魏刚与阿尔弗雷德算是带了一个好头,他们证明了即便作为德国盟军,也能战绩凌然。同样是三国联军,同样是与英国人对决,欧洲战场上的例子,未尝不能在非洲战场上重现。
影响还不止这点,就连还未正式宣布参战,即将作为德国盟军,参加苏德战役的罗马尼亚国防军,芬兰陆军,意大利远征军,也深受鼓舞,兴致勃勃。
对于各盟国的这种反应,坐在柏林的元首府邸中,莱因哈特很是满意。
毕竟,这就是他一路布局,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比起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德国单挑全世界”,莱因哈特内心深处从来追求的都是“能群殴,何必单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