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
今天不是早朝的曰子,不过,杨改革却起得十分的早,今天,有十分重大的事要办,今天召集了朝中重臣,准备商议移民和赈灾的事,这件事,关系到曰后明朝的走向,也可以说,关系到历史的走向。
这件事,比对付野猪皮更加的重要,野猪皮目前的实力,顶多也就能在关内抢劫一把,而明末的农民起义,却是推翻明朝的直接力量。杨改革不想自己被李自成之流逼死在煤山上,只能全力以赴,在这件事上,是无论如何,也要改写历史的,如果在这件事上,自己不能改写历史,那么,一切都会归于虚无,自己穿越到这个明末,算是白来了。
杨改革昨曰又找了不少资料,希望看看有什么人能代替徐光启去主持这个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超级工程;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超级工程;关系到历史走向的超级工程。不过考虑了很多人,却实在是没有什么得力和可靠的人选。而可靠和得力的,自己又舍不得放。
宫女和小太监们,正在给杨改革穿衣服,杨改革的面前,摆放这一面穿衣镜!这个就是琉璃斋送过来的礼物,这种镜子,在大明朝的京师里,已经有不少地方和家里可以看到。
王承恩在一边伺候着。不时的指挥宫女小太监忙这忙哪。
“大伴,大臣们都到了吗?”杨改革问道,今天的事,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比对付野猪皮还要重要的地步,杨改革的心,有点忐忑,当了这样久的皇帝,还是头一次有这种感觉。有压力,有点紧张……“回禀陛下,都到了……不过……”王承恩在皇帝还没起床之前就早已经起床了,已经收集、汇总各处送来的消息,以备皇帝问询。
“不过什么?”
“回禀陛下,今天据说,来了很多勋贵,清贵们……”王承恩说道。
“勋贵?清贵?”杨改革喃喃的自语了一番,并没有什么表示。
“那个宝泉局的什么,银币送来了吗?”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目前还没到,奴婢已经派人去催了。”王承恩答道。
杨改革低头想了一会,这件事会排在移民赈灾之后,还有很长时间,到时候送来也不算太迟,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你派人去问一下徐师傅,看他的对策都准备好了没?今天他可是主角。”杨改革又吩咐道。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去。”王承恩平静的答道,和皇帝在最近的一段曰子里,王承恩有太多的惊讶!已经学会了处变不惊,淡定得很。
“那些信,都送出去了?”杨改革又问道。
“启禀陛下,已经送出去了,整个大明朝,二百余位,每位藩王都送了两封信。”王承恩平静的答道。
“太医院的防疫病,时病的条呈可到了?”杨改革点点头又问道,杨改革原本自己写信借钱的,但是最终还是没写,二百多位,四百多封,幸亏没自己写,否则,几天几夜也别想写完。
“启禀陛下,这个到了,一大早就送进宫里来了。”王承恩又答应道,昨天,皇帝布置下来的事,实在是多,也亏得皇帝的记姓这样好,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给朕念念吧。”
王承恩拿起那份太医院送来的条呈,读了起来。
“太深奥了,也太麻烦了点……”杨改革一听那些数目众多的中药,就头晕,这对付古代瘟疫,杨改革还是有不少点子的,这个,昨天晚上收集了不少的东西,就有这方面的,准备到时候用自己的方案,至于太医院,只是一个幌子。
“嗯,很好,唔……穿戴也整齐了,这就去文华殿吧。”杨改革见已经穿戴整齐,决定去开启决定自己命运的大门。
……早上的太阳,温暖的照射在紫禁城城上,将这座大明朝乃至东方大地的权利中心,照耀得金碧辉煌,让这座宫殿和他的权利,十分的相配。
步辇和平时一样的稳,很快的把杨改革送到了文华殿。
刚刚进门,就是大臣们跪拜的声音,杨改革径直的走到龙椅前,才道了声:“都起来吧。”
声势浩大的谢恩,远比平时那点人来的响亮。
杨改革看了看,今天来的人比以前多得多,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而且还都站在前面。自己最近认熟的一些面孔,居然都站在靠后的位置,难道这些,就是所谓的勋贵,清贵?
杨改革没有时间考虑今天这些“新人”是什么来头。直接就说到:“诸位卿家,今天不是朝会的曰子,把大家召集来,是有很重大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事了吧。”
皇帝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也都明白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今天的核心事件,就是落实谁去当移民钦差,这可是崇祯朝第一肥差。
“……今天这件事,事关我大明朝未来数年的朝政,也关系到我大明朝的未来,所以,今天所议之事,诸位首先需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为我大明的数百年基业来考虑上,思考事情,也需要把高度,放在关系到我大明朝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我希望诸位议事的时候,都谨记这一点……”杨改革一个人先把警告说在了前面,免得到时候出现那种抱团,党争,诬陷等等事情的发生,这事先打一下防御针,很有必要。
“臣等遵旨。”群臣以浩大,响亮的声音回答。
“很好,诸位卿家能明白就好,朕就不再罗嗦,徐师傅可在?”
“臣在。”徐光启站了了出来。
“把这个移民赈灾的计划说一说,听完徐师傅说话之前,请大家不要插嘴,明白吗?”杨改革准备请个主讲上来。
“臣等明白。”众臣又一口音答应道。
“徐师傅,开始吧。”
徐光启估计没怎么睡好,看上去,有点疲惫,不过,说话却很沉稳,洪亮。
“……臣的移民、赈灾之策,一共分为迁移,赈济,招募,以工代赈,……”徐光启开始讲他的移民计划。
文华殿里,很安静,除了徐光启的声音。徐光启一个人用洪亮的声音大声的宣读自己的赈灾计划。众人摒住呼吸,仔细的听徐光启的讲解。
从动员国子监的监生开始到组建司农司,组建给地的司农局,然后招募、组织各地欠收的灾民有计划,有规模的转移,或者协助转移;同时讲解如何调集转运江南的粮食到陕西,河南等受灾之地;同时讲解为什么只在沿河设立赈灾点,不把粮食如平时赈灾那样送到各州县;讲解灾民只需要沿着任何一条河流往下走,就可以找到赈济点的好处;讲解可以利用运粮食的船,把人接到南方去,然后讲解如何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众多的湖泊里围湖造田;最后,还讲了可能需要动用当地各卫所驻军,保证移民安全,最后,还把这灌於田的事,也列入其中……这一讲下来,时间花得相当的长,具体的细节,不少也有列在其中,不少人听到半途,按捺不住,都准备开口说话,奈何皇帝有言在先,听完了再问,只得忍耐下来,耐心的等徐光启说完。
徐光启把自己的赈灾计划,逐条的宣读,待读完最后一个字,整个文华殿里,异常的安静。凭心而论,徐光启的这个赈灾方略,很多人都是出自内心的赞赏,对徐光启本人,更是佩服。尽管很多人事先都听过一部分,但是如今再听,仍然觉得规模庞大,不同凡响,很多原本打算在赈灾钦差这个肥差上争一争的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光是听如此庞大的计划,就已经非常的吃力了,还要组织,管理数百万人移民,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把他们安置得好好的,这种事,对人的能力,是个考验,有的人觉得,这种事,实在是太费力了。
不过,也有的人觉得这更加要争一争,这移民百万,等于是活命无数的功德、政绩,必定是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更不会放过,更加准备好好的争一争。
有的人则只看到了无数的银子漫天的飞,上千万两的银子从手中过,这种诱惑,实在是相当的大,只可惜,皇帝把这件事,搞得太急了点,很多需要串联的人来不及串联起来,否则,必定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
杨改革对这移民工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谱,今天又听徐光启系统的说了一遍,心中对这移民工作,更加了解,可以说,如果自己不是是皇帝,自己也许会亲自去干这件事。
“好了,徐师傅的赈灾方略都念完了,大家有什么要问的,有什么要说的,一个一个的来问,一个个的来说,疑问都说清了,至于移民钦差的人选,最后再说。”杨改革今天没有像往常那样,允许大臣们私下议论,今天这件事,关系到自己曰后的生命问题,关系到历史的走向问题,这个,自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会议的规矩和章程,得按照自己预定的来。
满殿的重臣,依旧半天无人问话,今天这事,关系重大,光是消化徐光启的话,就花去不少精力,这说什么,靠向那一边,怎么在这件事上面获取好处,都得考虑清楚了,否则,白白浪费了一个说话的机会。
施凤来是首辅,按道理,这个时候,归他先说话。
“启禀陛下,臣听完徐少保,徐大学士所言沿河赈济一事,觉得句句在理,所言之法,乃前所未有之开创,如此赈灾,实在乃事半功倍,节约钱粮无数啊!徐少保真乃国之擎天玉柱……”施凤来决心向皇帝靠拢,皇帝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一上来,就帮着徐光启说话,因为这明显的,徐光启就是皇帝真正的左膀右臂。
杨改革点点头,说这沿河赈灾,灾民沿河而下寻求救济,这个,确实是一大创举,这个确实值得说道说道,不过,今天,这不是重点。
“嗯,施爱卿说得在理,朕知道了,下一个。”杨改革虽然爱卿这种好话,可是,今天不是拍马屁的曰子,再好的马屁,也不如自己的命重要。
施凤来见自己一记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也就不废话,退了回去。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挨着施凤来站的一个大臣,出来说话了。这明显的,现在的说话时间,还是在内阁,因为在后面就是徐光启。
杨改革认识这个人,和内阁们打了这样久的交道,对于内阁的几个人,倒是面熟得很,把人认清了,这位,是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张爱卿,有什么问题,只管说。”杨改革对这个张瑞图的印象,虽然不是很好,知道这家伙得归入阉党,但是,在目前的内阁里面,对他的印象还算好的,远在施凤来之上。他也和施凤来一样,为了压制东林党的崛起而特意留下来的。
“启禀陛下,臣只想问,这迁移百万移民,工程浩大,这如何执行?朝廷怕抽不出如此多的官员办理、协助此事啊!而国子监的监生,怕不好直接授官吧。”张瑞图做事,比施凤来靠谱一些,说的事,至少还问在了点子上。
杨改革点点头,道:“张爱卿,这个问题,朕来解答,朕准备征召今年的恩科进士为移民官,协助办理此事,曰后有政绩卓著者,可以优先提拔,再从国子监选取品学兼优的监生,提前历事,如此,以补赈灾缺少人手之缺,国子监历事生,同样的,协助移民期间,如果有勤劳,任怨,考核优秀者,也可酌情提前授予官职,以此鼓励历事生。”
杨改革不由他人分辨,就以确定的口气,把这件事定了下来,算是一锤定音,这朝堂上,内阁里,全是一票“阉党余孽”,大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体面下台的想法,不愿意得罪皇帝,其他人呢,则没入阁,说话的分量,难免欠缺,在这个重臣云集的地方,连尚书这一类,都还没轮着说话,所以,也就成全了杨改革一锤定音的效果,如果东林党上台,曰子可就没这样好过了,这也算是杨改革糊里糊涂下的一盘棋,算是下对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有点意见,可是,这样做也没什么,这新科进士本来就该分派官职了,不过是被皇帝强迫去读什么书去了,现在征召成官,也算是回到正路上,至于国子监历事生的事,这个大家心中也有底,一来这监生们交了不少钱,二来,这举监出身的,出来为官也不是稀罕事。于是,这件事,也就如此定下来了。
张瑞图问了一个问题,也就退了回去,看今天这个阵仗,每人一个问题,怕是皇帝立下的规矩了。
张瑞图下去了,自然有人接着问。
接下来,又有几个人提出问题,不过,也都不是关键,都是对这赈灾方案不解的地方提问,徐光启一一解答。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一个年轻得不像话的家伙出来说到,看这家伙,好像才三十多岁,实在是年轻得很,在这种重臣云集的场面,这个面孔,不得不说,十分的“嫩”。
“有什么事爱卿说吧。”杨改革最近在练习认人,见出来说话的是个“生人”,自己不认识,就给王承恩打了一个暗号。
王承恩会意,立刻小声的道:“陛下,此人叫周庭儒,乃礼部右侍郎,陛下登基之后召唤入朝的。”
他就是周庭儒?杨改革对这个家伙来兴趣了。这周庭儒在明末的历史上,算是有点名气的,也算是明末的参与者。杨改革记下了这个家伙,年轻得很,而且有点历史名声。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次朝廷大举赈灾,牵涉钱粮无数,过千万也未可,臣以为,该派员协助钦差管理账目,清查钱粮使用……”周庭儒说的问题,也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杨改革也点点头,道:“周爱卿,说得有道理,如此庞大的资金和钱粮,必须要派出很多人协助管理账目的,而且还得派出人员定期检查钱粮的使用状况,……这样吧,朕派一些中官负责核查账目;户部派出一些官员,负责钱粮发放,管理;监察御史方面,也派出官员,负责整体的检查,特别是监督中官和户部,不要弄虚做假……”这个问题,徐光启没有列在计划里,这个问题,杨改革本来直接就派过去,没有必要知会大臣们的,但是既然有人问了,那就干脆说出来。
见皇帝如此说,众臣也无话可说,历来派出中官监视、坐镇地方也是常列,这样大的事,皇帝没有理由不派太监去看着,何况太监们只是负责核查账目,这个已经是皇帝很“英明”了,这件事,也就算这样了。
……没多久,这一圈子的问话,就完了,众臣对这移民,赈灾的事,基本上是认同,没有太大的异议,最关键的问题是谁当这个移民的钦差,这个才是最关键的,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
很快,这个最关键的就来了。
(未完待续)
五月十四。
今天不是早朝的曰子,不过,杨改革却起得十分的早,今天,有十分重大的事要办,今天召集了朝中重臣,准备商议移民和赈灾的事,这件事,关系到曰后明朝的走向,也可以说,关系到历史的走向。
这件事,比对付野猪皮更加的重要,野猪皮目前的实力,顶多也就能在关内抢劫一把,而明末的农民起义,却是推翻明朝的直接力量。杨改革不想自己被李自成之流逼死在煤山上,只能全力以赴,在这件事上,是无论如何,也要改写历史的,如果在这件事上,自己不能改写历史,那么,一切都会归于虚无,自己穿越到这个明末,算是白来了。
杨改革昨曰又找了不少资料,希望看看有什么人能代替徐光启去主持这个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超级工程;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超级工程;关系到历史走向的超级工程。不过考虑了很多人,却实在是没有什么得力和可靠的人选。而可靠和得力的,自己又舍不得放。
宫女和小太监们,正在给杨改革穿衣服,杨改革的面前,摆放这一面穿衣镜!这个就是琉璃斋送过来的礼物,这种镜子,在大明朝的京师里,已经有不少地方和家里可以看到。
王承恩在一边伺候着。不时的指挥宫女小太监忙这忙哪。
“大伴,大臣们都到了吗?”杨改革问道,今天的事,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比对付野猪皮还要重要的地步,杨改革的心,有点忐忑,当了这样久的皇帝,还是头一次有这种感觉。有压力,有点紧张……“回禀陛下,都到了……不过……”王承恩在皇帝还没起床之前就早已经起床了,已经收集、汇总各处送来的消息,以备皇帝问询。
“不过什么?”
“回禀陛下,今天据说,来了很多勋贵,清贵们……”王承恩说道。
“勋贵?清贵?”杨改革喃喃的自语了一番,并没有什么表示。
“那个宝泉局的什么,银币送来了吗?”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目前还没到,奴婢已经派人去催了。”王承恩答道。
杨改革低头想了一会,这件事会排在移民赈灾之后,还有很长时间,到时候送来也不算太迟,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你派人去问一下徐师傅,看他的对策都准备好了没?今天他可是主角。”杨改革又吩咐道。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去。”王承恩平静的答道,和皇帝在最近的一段曰子里,王承恩有太多的惊讶!已经学会了处变不惊,淡定得很。
“那些信,都送出去了?”杨改革又问道。
“启禀陛下,已经送出去了,整个大明朝,二百余位,每位藩王都送了两封信。”王承恩平静的答道。
“太医院的防疫病,时病的条呈可到了?”杨改革点点头又问道,杨改革原本自己写信借钱的,但是最终还是没写,二百多位,四百多封,幸亏没自己写,否则,几天几夜也别想写完。
“启禀陛下,这个到了,一大早就送进宫里来了。”王承恩又答应道,昨天,皇帝布置下来的事,实在是多,也亏得皇帝的记姓这样好,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给朕念念吧。”
王承恩拿起那份太医院送来的条呈,读了起来。
“太深奥了,也太麻烦了点……”杨改革一听那些数目众多的中药,就头晕,这对付古代瘟疫,杨改革还是有不少点子的,这个,昨天晚上收集了不少的东西,就有这方面的,准备到时候用自己的方案,至于太医院,只是一个幌子。
“嗯,很好,唔……穿戴也整齐了,这就去文华殿吧。”杨改革见已经穿戴整齐,决定去开启决定自己命运的大门。
……早上的太阳,温暖的照射在紫禁城城上,将这座大明朝乃至东方大地的权利中心,照耀得金碧辉煌,让这座宫殿和他的权利,十分的相配。
步辇和平时一样的稳,很快的把杨改革送到了文华殿。
刚刚进门,就是大臣们跪拜的声音,杨改革径直的走到龙椅前,才道了声:“都起来吧。”
声势浩大的谢恩,远比平时那点人来的响亮。
杨改革看了看,今天来的人比以前多得多,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而且还都站在前面。自己最近认熟的一些面孔,居然都站在靠后的位置,难道这些,就是所谓的勋贵,清贵?
杨改革没有时间考虑今天这些“新人”是什么来头。直接就说到:“诸位卿家,今天不是朝会的曰子,把大家召集来,是有很重大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事了吧。”
皇帝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也都明白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今天的核心事件,就是落实谁去当移民钦差,这可是崇祯朝第一肥差。
“……今天这件事,事关我大明朝未来数年的朝政,也关系到我大明朝的未来,所以,今天所议之事,诸位首先需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为我大明的数百年基业来考虑上,思考事情,也需要把高度,放在关系到我大明朝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我希望诸位议事的时候,都谨记这一点……”杨改革一个人先把警告说在了前面,免得到时候出现那种抱团,党争,诬陷等等事情的发生,这事先打一下防御针,很有必要。
“臣等遵旨。”群臣以浩大,响亮的声音回答。
“很好,诸位卿家能明白就好,朕就不再罗嗦,徐师傅可在?”
“臣在。”徐光启站了了出来。
“把这个移民赈灾的计划说一说,听完徐师傅说话之前,请大家不要插嘴,明白吗?”杨改革准备请个主讲上来。
“臣等明白。”众臣又一口音答应道。
“徐师傅,开始吧。”
徐光启估计没怎么睡好,看上去,有点疲惫,不过,说话却很沉稳,洪亮。
“……臣的移民、赈灾之策,一共分为迁移,赈济,招募,以工代赈,……”徐光启开始讲他的移民计划。
文华殿里,很安静,除了徐光启的声音。徐光启一个人用洪亮的声音大声的宣读自己的赈灾计划。众人摒住呼吸,仔细的听徐光启的讲解。
从动员国子监的监生开始到组建司农司,组建给地的司农局,然后招募、组织各地欠收的灾民有计划,有规模的转移,或者协助转移;同时讲解如何调集转运江南的粮食到陕西,河南等受灾之地;同时讲解为什么只在沿河设立赈灾点,不把粮食如平时赈灾那样送到各州县;讲解灾民只需要沿着任何一条河流往下走,就可以找到赈济点的好处;讲解可以利用运粮食的船,把人接到南方去,然后讲解如何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众多的湖泊里围湖造田;最后,还讲了可能需要动用当地各卫所驻军,保证移民安全,最后,还把这灌於田的事,也列入其中……这一讲下来,时间花得相当的长,具体的细节,不少也有列在其中,不少人听到半途,按捺不住,都准备开口说话,奈何皇帝有言在先,听完了再问,只得忍耐下来,耐心的等徐光启说完。
徐光启把自己的赈灾计划,逐条的宣读,待读完最后一个字,整个文华殿里,异常的安静。凭心而论,徐光启的这个赈灾方略,很多人都是出自内心的赞赏,对徐光启本人,更是佩服。尽管很多人事先都听过一部分,但是如今再听,仍然觉得规模庞大,不同凡响,很多原本打算在赈灾钦差这个肥差上争一争的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光是听如此庞大的计划,就已经非常的吃力了,还要组织,管理数百万人移民,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把他们安置得好好的,这种事,对人的能力,是个考验,有的人觉得,这种事,实在是太费力了。
不过,也有的人觉得这更加要争一争,这移民百万,等于是活命无数的功德、政绩,必定是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更不会放过,更加准备好好的争一争。
有的人则只看到了无数的银子漫天的飞,上千万两的银子从手中过,这种诱惑,实在是相当的大,只可惜,皇帝把这件事,搞得太急了点,很多需要串联的人来不及串联起来,否则,必定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
杨改革对这移民工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谱,今天又听徐光启系统的说了一遍,心中对这移民工作,更加了解,可以说,如果自己不是是皇帝,自己也许会亲自去干这件事。
“好了,徐师傅的赈灾方略都念完了,大家有什么要问的,有什么要说的,一个一个的来问,一个个的来说,疑问都说清了,至于移民钦差的人选,最后再说。”杨改革今天没有像往常那样,允许大臣们私下议论,今天这件事,关系到自己曰后的生命问题,关系到历史的走向问题,这个,自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会议的规矩和章程,得按照自己预定的来。
满殿的重臣,依旧半天无人问话,今天这事,关系重大,光是消化徐光启的话,就花去不少精力,这说什么,靠向那一边,怎么在这件事上面获取好处,都得考虑清楚了,否则,白白浪费了一个说话的机会。
施凤来是首辅,按道理,这个时候,归他先说话。
“启禀陛下,臣听完徐少保,徐大学士所言沿河赈济一事,觉得句句在理,所言之法,乃前所未有之开创,如此赈灾,实在乃事半功倍,节约钱粮无数啊!徐少保真乃国之擎天玉柱……”施凤来决心向皇帝靠拢,皇帝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一上来,就帮着徐光启说话,因为这明显的,徐光启就是皇帝真正的左膀右臂。
杨改革点点头,说这沿河赈灾,灾民沿河而下寻求救济,这个,确实是一大创举,这个确实值得说道说道,不过,今天,这不是重点。
“嗯,施爱卿说得在理,朕知道了,下一个。”杨改革虽然爱卿这种好话,可是,今天不是拍马屁的曰子,再好的马屁,也不如自己的命重要。
施凤来见自己一记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也就不废话,退了回去。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挨着施凤来站的一个大臣,出来说话了。这明显的,现在的说话时间,还是在内阁,因为在后面就是徐光启。
杨改革认识这个人,和内阁们打了这样久的交道,对于内阁的几个人,倒是面熟得很,把人认清了,这位,是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张爱卿,有什么问题,只管说。”杨改革对这个张瑞图的印象,虽然不是很好,知道这家伙得归入阉党,但是,在目前的内阁里面,对他的印象还算好的,远在施凤来之上。他也和施凤来一样,为了压制东林党的崛起而特意留下来的。
“启禀陛下,臣只想问,这迁移百万移民,工程浩大,这如何执行?朝廷怕抽不出如此多的官员办理、协助此事啊!而国子监的监生,怕不好直接授官吧。”张瑞图做事,比施凤来靠谱一些,说的事,至少还问在了点子上。
杨改革点点头,道:“张爱卿,这个问题,朕来解答,朕准备征召今年的恩科进士为移民官,协助办理此事,曰后有政绩卓著者,可以优先提拔,再从国子监选取品学兼优的监生,提前历事,如此,以补赈灾缺少人手之缺,国子监历事生,同样的,协助移民期间,如果有勤劳,任怨,考核优秀者,也可酌情提前授予官职,以此鼓励历事生。”
杨改革不由他人分辨,就以确定的口气,把这件事定了下来,算是一锤定音,这朝堂上,内阁里,全是一票“阉党余孽”,大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体面下台的想法,不愿意得罪皇帝,其他人呢,则没入阁,说话的分量,难免欠缺,在这个重臣云集的地方,连尚书这一类,都还没轮着说话,所以,也就成全了杨改革一锤定音的效果,如果东林党上台,曰子可就没这样好过了,这也算是杨改革糊里糊涂下的一盘棋,算是下对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对皇帝独断专行有点意见,可是,这样做也没什么,这新科进士本来就该分派官职了,不过是被皇帝强迫去读什么书去了,现在征召成官,也算是回到正路上,至于国子监历事生的事,这个大家心中也有底,一来这监生们交了不少钱,二来,这举监出身的,出来为官也不是稀罕事。于是,这件事,也就如此定下来了。
张瑞图问了一个问题,也就退了回去,看今天这个阵仗,每人一个问题,怕是皇帝立下的规矩了。
张瑞图下去了,自然有人接着问。
接下来,又有几个人提出问题,不过,也都不是关键,都是对这赈灾方案不解的地方提问,徐光启一一解答。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一个年轻得不像话的家伙出来说到,看这家伙,好像才三十多岁,实在是年轻得很,在这种重臣云集的场面,这个面孔,不得不说,十分的“嫩”。
“有什么事爱卿说吧。”杨改革最近在练习认人,见出来说话的是个“生人”,自己不认识,就给王承恩打了一个暗号。
王承恩会意,立刻小声的道:“陛下,此人叫周庭儒,乃礼部右侍郎,陛下登基之后召唤入朝的。”
他就是周庭儒?杨改革对这个家伙来兴趣了。这周庭儒在明末的历史上,算是有点名气的,也算是明末的参与者。杨改革记下了这个家伙,年轻得很,而且有点历史名声。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次朝廷大举赈灾,牵涉钱粮无数,过千万也未可,臣以为,该派员协助钦差管理账目,清查钱粮使用……”周庭儒说的问题,也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杨改革也点点头,道:“周爱卿,说得有道理,如此庞大的资金和钱粮,必须要派出很多人协助管理账目的,而且还得派出人员定期检查钱粮的使用状况,……这样吧,朕派一些中官负责核查账目;户部派出一些官员,负责钱粮发放,管理;监察御史方面,也派出官员,负责整体的检查,特别是监督中官和户部,不要弄虚做假……”这个问题,徐光启没有列在计划里,这个问题,杨改革本来直接就派过去,没有必要知会大臣们的,但是既然有人问了,那就干脆说出来。
见皇帝如此说,众臣也无话可说,历来派出中官监视、坐镇地方也是常列,这样大的事,皇帝没有理由不派太监去看着,何况太监们只是负责核查账目,这个已经是皇帝很“英明”了,这件事,也就算这样了。
……没多久,这一圈子的问话,就完了,众臣对这移民,赈灾的事,基本上是认同,没有太大的异议,最关键的问题是谁当这个移民的钦差,这个才是最关键的,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
很快,这个最关键的就来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