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下,管亥临阵决断之时,还有时间去思考判断。
两军对阵之前的选择和决断,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你的选择只要慢了一步,就会被强敌所趁,失去先机。
一念有多长?用叶欢的话来说,完全是下意识的,如同你抬手眨眼,能花多长时间?至于正确与否,便要看战场实践了。
继续前进八十步的距离,聂志大致可以判断,敌军骑军,是来接应郭汜为主。第二种可能,则是故布疑阵,引他先行进攻。
遇见这种战况,他又会如何决断?答案,似乎只有一个。
进攻!张辽将军之言掷地有声,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作为最早的定边军主力,铁骑营的风格,也影响了所有的主力军。
敌军的优点、弱点,用意,都要靠打出来。或者说,打出来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意图。五十步之内,一军的阵型再变。
最前方的士卒,人手一把锋利的长矛,刃尖反射月光,寒气森然!
叶欢的凤翅镏金镋,长一丈零七分,张飞的蛇矛,一丈零八分,赵云的龙胆亮银枪,一丈零五分,青龙偃月,一丈零四分。
而飞熊一军
前锋的长矛,却长达一丈五尺,远超猛将们的兵器。
目的也很简单,一寸长一寸强,步军面对骑军发动冲锋,冲击力远不如之的情况下,就要靠兵器的长度来加以弥补。
道理很简单,但在叶欢穿越来前,只有步卒用的拒马可以到达这个长度。而边军所用的拒马,矛杆的材质,多以松山竹为主。
强韧,弹性十足,是竹竿的优势所在。但在面对边疆异族之时,拒马折断,也是常有之事,且能够根据你的弱点,劈砍应对。
西凉铁骑对拒马绝不陌生,他们的战刀,便是对付拒马的利器。
只不过面对飞熊一军,你想用战刀加上冲力去砍断拒马,绝不可能!器物阁出产的拒马长矛,三年前才开始装备各个主力军。
矛杆不再是松山竹,而是五锻精钢,想要将之一举砍断?要有似关羽、黄忠、颜良这般的猛将,才能做到。
黄将军会负责任的告诉你,砍断一根,并不困难。到了战阵之上,面对数十上百的拒马长矛,想要将之砍断,谈何容易?
西凉铁骑的士卒,再如何精锐,也不可能人人具备猛将的实力。且一军的拒马长矛,
是到距离五十步之内才亮出来的。
看见敌军的步卒,悍然对自己发动攻击,西凉军前锋的将领并不会太过惊讶。对手是定边军,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干不出来的。
包括战场上原本认为的常识,近年来都在被定边不断打破。
以步卒攻击骑军,尚能占据优势,击退对手。当年的高顺陷阵是第一个做到的,面对匈奴铁骑,陷阵强弓加上“火车”扬威。
之后的十余年,高顺和陷阵军一直没有放下这个拿手绝技,到了今日,兵器越发犀利,步卒冲击的威力,亦在不断提升。
迎难而上,是西凉军校尉的第一选择。道理相同,定边军这些年进步到了如何程度,也需要通过对战,才能打出来。
“军师有言,遇见九曲,不能与之纠缠。可若是面对敌军步卒,我还要退缩,西凉铁骑的士气何在?”这是校尉的心里话。
敌军战力坚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西凉铁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苦练,面对叶信马超率领的凉州营,他们打的有声有色。
骑军前部稍稍减速,两队分开,骑士亮出骑弓,骑射!
你不是要用锋矢阵,缩小最前方
的接触面吗?我不会如你心愿,两队分开骑军前冲延伸,两翼弓弩,增大攻击面!
“呦呵?”聂志见状,眼中一亮,西凉铁骑果然不俗。记得当日骑兵营和六曲面对拒马长矛之时,应对的,也是骑射!
就在西凉铁骑做出变化的同时,一军也开始了。两队士卒沿着锋矢阵的边线上前,前一人手中是步弓,后面便是盾牌。
知道骑兵营和六曲擅长骑射,步军士卒岂能不提前加以应对?敌变我变,一军士卒的速度快捷无比,后发先至。
这一轮互相变阵的结果是什么?通过长期的训练以及友军的超强压力。一军上前的弓箭手,抢在敌军之前一线张弓。
别小看一线之差,一轮对射之后,西凉铁骑士卒至少比一军多了半数的伤亡。骑弓胜在灵巧,论威力和准度,并不如步弓。
更何况,飞熊军对上西凉铁骑,军械占优,不用多言。
一轮半数,接下来的二轮三轮,对射中,一军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身前的盾牌手,会用盾牌以及身体,为同袍遮挡箭矢。
与此同时,前阵拒马长矛对上敌军骑战战刀的对决也开始了。西凉铁骑骑
术高超,刀法娴熟,一军的拒马长矛亦是威力十足。
第一阵的接触,与侧翼一般,西凉军的伤亡依旧在一军之上。
西凉校尉的瞳孔微微收缩,对方手中的超长拒马,显然是对付骑兵的利器。他得将一切变化看清,记下,回去禀报将军。
初战不利,西凉铁骑的战术再变,两翼铁骑一沾即走。拉开距离变换方向,还是想用骑射飞射,造成敌军阵型上的空隙。
前阵则是微微后缩,又是一队骑军冲杀上来,他们和前队的距离保持的恰到好处,如同海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哼,波浪式攻击,这是六曲的拿手好戏,那边一沾即走,颇有九曲的风格。看来西凉铁骑被打了那么多年,没白挨揍。”
和西凉校尉一样,聂志也在细心观察着所有的变化。将军军师没有说错,定边军在进步,西凉铁骑也一样。
和虎豹骑冀州骑相比,他们更具备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和定边骑军作战极多。眼前的交战,对方很明显吸取了定边的优点。
所谓久病成医,挨打挨的多了,只要你能痛定思痛,定可提高。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