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军路安抚使董正封一路匆忙的进了肃王赵枢落脚宅邸。就看内侍、宫娥,以及一个个大小官员往来奔走,一片慌乱。心头一震,这肃王真的要逃去蜀中么?
从长安逃奔,那也只能赶赴蜀中这一条路了。可不像是中原,能向西退,亦可往南走。
董正封加快了脚步,不多时就至宅邸的大堂前,早望见张悫与几名属官后在正堂下,与往常的稳如泰山相比,此时,他们可就个个踱步不止,显得异常焦急。一看到他来,张悫大喜,“董相公来的及时,且劝一劝肃王。此去蜀中,实取祸之道也。”
董正封心里一动,这张悫聪明人啊。
赵枢一心一意想着逃命,却忘了他还是一皇子,而不是皇帝。率先逃入蜀中,逃进这块官家特意经营的自留地里,他这是犯忌,犯大忌讳,他这是‘自寻死路’。
原因就是他是皇子,而不是皇帝。是皇帝就‘名正言顺’,是皇子就叫他老子放心不下了。
谁敢说到了危机时刻,那肃王就不能把夔州一睹。皇帝老子过不去,他可就从肃王变成蜀王了。
这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也。
江陵城内的那位皇帝可是外宽内忌的人。动了他的禁脔,还能得好么?
现如今这赵宋的高层人物谁不知道蜀中的重要性,那儿的文武官员多是官家的心腹,便是蔡京、王黼、梁师成等,也难插手其中。
当然,这样的话他是不能明白的给肃王讲的。十七八的人了,王妃都娶了,按理说甚个事儿都该懂了的。可这人就是懵懂。许是在皇帝面前,这位爷是根本就没想过那遭事儿的吧。而且他又不是肃王的辅臣王傅,他就是一个副手,何苦去把话说的明白,倒是把自身陷的那么深呢?
这等话叫外人知道了,一个包藏祸心,离间天家父子的罪名是跑不了的。那是要诛九族的。
就更不用说在这个节骨眼上,肃王逃入蜀中的消息传出口,对关中对长安的军民士气会是怎样的重创了。
董正封着急的更多是后一点。人是永兴军路安抚使呢。
总之,张悫这是正急着呢,看到董正封来到,真像是见到了救星。正在见礼,一内侍出来宣道,言肃王召见群臣。众人连忙入内,望见肃王坐于黄案后,一动不动。面上看不出来丁点的表情,浑如泥胎一般。重臣躬身见礼,这礼数还没完,赵枢的声音就突然响起:“孤王心意已决,诸位臣工无须再劝。”
当几个要人从府邸里出来后,不管心情如何,俱是风风火火不敢丝毫迁延。
肃王这一走,影响大了去了。给他们肩上添了多少担子?可这又能如何?人家是龙子龙孙,一意孤行,他们如何能拦得住?
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是天大的过错。
董正封出了府邸,随从便将马匹牵来,他翻身上马,人却不再动弹,只是目视着门庭前的大道,眼睛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长安。从西周到两汉,从南北朝到隋唐,这里就是中国最早也最有名的帝王之基石。当日的八百里秦川何等肥沃,可现在呢?
李九时候,他和武则天就曾多次去洛阳逃荒——不仅夫妻俩自己去,还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去。当然,长安仍是首都。比及荒年曩昔,李治他们还回来的。
那模样,整个即是副逃荒的姿态,有甚那逃荒还逃得岌岌可危,狼狈不堪,忒不成体统。
永淳元年那次,跟从皇上逃荒去洛阳的扈从之士,竟然一路走一路饿死,沿途倒下了许多的饿殍。堂堂大唐皇帝,整的跟洪七公这样儿的叫花头子似得。
在李唐之后是猝然衰败,梁、晋、汉、周四朝都建都汴梁,大宋开国,赵匡胤也定都于此,历代先王苦心经营,百多年来的东京城已然是当今世界最宏大最繁荣的一座城市。而长安却长久的没落了下。
如今,大宋遭遇了立国一百六十年来未之有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东京已经为叛逆夺取。官家不得已一迁西京,二迁江陵。而现在却连这关中之地,金城所在,也要丧落敌手了。这叫他怎不感慨?
“董相公,走罢。”身旁响起一个声音,董正封侧身视之,乃是张悫也。一声长叹,董正封催马就走。赵家子孙这一去容易,却不知何日何年才能重返关中……
董正封回到官邸,当即叫来了京兆府大小官员来议事。那但凡叫来的人,一个个身上或大或小都有差遣,唯独留下了推官魏彦明。这人乃董正封心腹也,此刻被单独留了下来。二人相顾无言,各怀心事,正堂里静的能听到落针的声音,好大一阵后,董正封才道:“你可知我留你在此为的是何事?”
“相公城府,下官不敢妄自揣测。只听吩咐!”
董正封脸上不见一丝的笑:“此番事定,必然会引起军民喧哗,掀起轩然大波。不可小视。”
他目光看着门外的青天,说道:“我自来到关中,政事一块,与你相处最是得恰。推勾狱讼,尽托付以全权,你可知这是为何?”
魏彦明眼珠子动了动,能为何,不是他听话么?他跟董正封的二弟是同窗啊,有着这一层关系在,董正封不信他还能信谁?“下官恐慌。”
没办法。一府推官与一路安抚使间相差的太大。
“呵呵,你不必过谦。你虽饱读诗文,广治经典,却能明察秋毫,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乃真良吏。”董正封这顶帽子简直高到房梁上了。
魏彦明一脸的不安,欠身道:“下官愧不敢当。”自己真要是始终如一,前一任的那京兆府知府时,他就肯定与之闹腾起来了。
“如今关中内外危机四伏,亏得有刘相公等十万将士舍身奋战于外,又有你这等重臣竭力辅佐于内,否则本官岂能安坐这高堂之上?你们的功劳,我心里有数。”董正封异常严肃地说道。把话音一变就转到了正事上来。“可惜这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关中大小十余州府,数十县,官吏良多,然良莠不齐。”
如此,这个差事就来了,落到了魏彦明的头上。——监察文武百官。
这肃王一逃,还不知道要在官场民间掀起多大的风波。到时候官场也好,军队也好,民间也好,都不知道要乱成甚个样子。
那梁山军的谍报司大名,天下官员还有几个没听闻过的?董正封也怕人心弥乱后,被谍报司遭了后门。
到时候这关中之势,就更加不可为了。
是以,他现在不仅要盯着外头的战事,还要看着内里的人心浮动。董正封一个人可没这么大的能耐,想要寻找一个帮手,尤其是盯着内部的帮手,哪还有谁比魏彦明更适合吗?
这人在京兆府任职多年,手下的差役差官,都是使熟了的。对于长安城内的文武官儿也都烂熟于心,那正是一再得体不过的人选了。
永兴军路安抚使董正封一路匆忙的进了肃王赵枢落脚宅邸。就看内侍、宫娥,以及一个个大小官员往来奔走,一片慌乱。心头一震,这肃王真的要逃去蜀中么?
从长安逃奔,那也只能赶赴蜀中这一条路了。可不像是中原,能向西退,亦可往南走。
董正封加快了脚步,不多时就至宅邸的大堂前,早望见张悫与几名属官后在正堂下,与往常的稳如泰山相比,此时,他们可就个个踱步不止,显得异常焦急。一看到他来,张悫大喜,“董相公来的及时,且劝一劝肃王。此去蜀中,实取祸之道也。”
董正封心里一动,这张悫聪明人啊。
赵枢一心一意想着逃命,却忘了他还是一皇子,而不是皇帝。率先逃入蜀中,逃进这块官家特意经营的自留地里,他这是犯忌,犯大忌讳,他这是‘自寻死路’。
原因就是他是皇子,而不是皇帝。是皇帝就‘名正言顺’,是皇子就叫他老子放心不下了。
谁敢说到了危机时刻,那肃王就不能把夔州一睹。皇帝老子过不去,他可就从肃王变成蜀王了。
这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也。
江陵城内的那位皇帝可是外宽内忌的人。动了他的禁脔,还能得好么?
现如今这赵宋的高层人物谁不知道蜀中的重要性,那儿的文武官员多是官家的心腹,便是蔡京、王黼、梁师成等,也难插手其中。
当然,这样的话他是不能明白的给肃王讲的。十七八的人了,王妃都娶了,按理说甚个事儿都该懂了的。可这人就是懵懂。许是在皇帝面前,这位爷是根本就没想过那遭事儿的吧。而且他又不是肃王的辅臣王傅,他就是一个副手,何苦去把话说的明白,倒是把自身陷的那么深呢?
这等话叫外人知道了,一个包藏祸心,离间天家父子的罪名是跑不了的。那是要诛九族的。
就更不用说在这个节骨眼上,肃王逃入蜀中的消息传出口,对关中对长安的军民士气会是怎样的重创了。
董正封着急的更多是后一点。人是永兴军路安抚使呢。
总之,张悫这是正急着呢,看到董正封来到,真像是见到了救星。正在见礼,一内侍出来宣道,言肃王召见群臣。众人连忙入内,望见肃王坐于黄案后,一动不动。面上看不出来丁点的表情,浑如泥胎一般。重臣躬身见礼,这礼数还没完,赵枢的声音就突然响起:“孤王心意已决,诸位臣工无须再劝。”
当几个要人从府邸里出来后,不管心情如何,俱是风风火火不敢丝毫迁延。
肃王这一走,影响大了去了。给他们肩上添了多少担子?可这又能如何?人家是龙子龙孙,一意孤行,他们如何能拦得住?
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是天大的过错。
董正封出了府邸,随从便将马匹牵来,他翻身上马,人却不再动弹,只是目视着门庭前的大道,眼睛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长安。从西周到两汉,从南北朝到隋唐,这里就是中国最早也最有名的帝王之基石。当日的八百里秦川何等肥沃,可现在呢?
李九时候,他和武则天就曾多次去洛阳逃荒——不仅夫妻俩自己去,还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去。当然,长安仍是首都。比及荒年曩昔,李治他们还回来的。
那模样,整个即是副逃荒的姿态,有甚那逃荒还逃得岌岌可危,狼狈不堪,忒不成体统。
永淳元年那次,跟从皇上逃荒去洛阳的扈从之士,竟然一路走一路饿死,沿途倒下了许多的饿殍。堂堂大唐皇帝,整的跟洪七公这样儿的叫花头子似得。
在李唐之后是猝然衰败,梁、晋、汉、周四朝都建都汴梁,大宋开国,赵匡胤也定都于此,历代先王苦心经营,百多年来的东京城已然是当今世界最宏大最繁荣的一座城市。而长安却长久的没落了下。
如今,大宋遭遇了立国一百六十年来未之有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东京已经为叛逆夺取。官家不得已一迁西京,二迁江陵。而现在却连这关中之地,金城所在,也要丧落敌手了。这叫他怎不感慨?
“董相公,走罢。”身旁响起一个声音,董正封侧身视之,乃是张悫也。一声长叹,董正封催马就走。赵家子孙这一去容易,却不知何日何年才能重返关中……
董正封回到官邸,当即叫来了京兆府大小官员来议事。那但凡叫来的人,一个个身上或大或小都有差遣,唯独留下了推官魏彦明。这人乃董正封心腹也,此刻被单独留了下来。二人相顾无言,各怀心事,正堂里静的能听到落针的声音,好大一阵后,董正封才道:“你可知我留你在此为的是何事?”
“相公城府,下官不敢妄自揣测。只听吩咐!”
董正封脸上不见一丝的笑:“此番事定,必然会引起军民喧哗,掀起轩然大波。不可小视。”
他目光看着门外的青天,说道:“我自来到关中,政事一块,与你相处最是得恰。推勾狱讼,尽托付以全权,你可知这是为何?”
魏彦明眼珠子动了动,能为何,不是他听话么?他跟董正封的二弟是同窗啊,有着这一层关系在,董正封不信他还能信谁?“下官恐慌。”
没办法。一府推官与一路安抚使间相差的太大。
“呵呵,你不必过谦。你虽饱读诗文,广治经典,却能明察秋毫,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乃真良吏。”董正封这顶帽子简直高到房梁上了。
魏彦明一脸的不安,欠身道:“下官愧不敢当。”自己真要是始终如一,前一任的那京兆府知府时,他就肯定与之闹腾起来了。
“如今关中内外危机四伏,亏得有刘相公等十万将士舍身奋战于外,又有你这等重臣竭力辅佐于内,否则本官岂能安坐这高堂之上?你们的功劳,我心里有数。”董正封异常严肃地说道。把话音一变就转到了正事上来。“可惜这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关中大小十余州府,数十县,官吏良多,然良莠不齐。”
如此,这个差事就来了,落到了魏彦明的头上。——监察文武百官。
这肃王一逃,还不知道要在官场民间掀起多大的风波。到时候官场也好,军队也好,民间也好,都不知道要乱成甚个样子。
那梁山军的谍报司大名,天下官员还有几个没听闻过的?董正封也怕人心弥乱后,被谍报司遭了后门。
到时候这关中之势,就更加不可为了。
是以,他现在不仅要盯着外头的战事,还要看着内里的人心浮动。董正封一个人可没这么大的能耐,想要寻找一个帮手,尤其是盯着内部的帮手,哪还有谁比魏彦明更适合吗?
这人在京兆府任职多年,手下的差役差官,都是使熟了的。对于长安城内的文武官儿也都烂熟于心,那正是一再得体不过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