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杨怀仁决定不了,也不好过多干涉。
毕竟他们是皇族子弟,也有不少人是贵族勋戚家中的子侄,背景强大,一个两个或许还不算什么,但如果联合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杨怀仁对他们也不能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听话的便亲近一些,不听话管不了的,他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起码眼下也只能这样,将来如果能扶持大壮顺利继位为帝,杨怀仁再用他的方式来治军,优胜劣汰那是必然。
到时候谁再那自己家族或者背景作为倚靠,杨怀仁自然有办法整治他们。
能通过劝说改过自新重回正道的,自然要尽量去拉拢改造,而那些顽固不化之辈,也不用跟他们客气。
他们都不给杨怀仁面子了,杨怀仁也不用考虑他们的颜面,哪怕是用最极端的手段,只要能把禁军的风气扭转过来,杨怀仁觉得他做出什么事情,那都不算意料之外。
时也,势也。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了势,该较劲的时候就该较劲,现在势不到,且先忍耐一下便是。
当然,有些人,有些事,忍耐一下也没什么,审时度势嘛,不用跟自己过不去。
但有些人有些事,杨怀仁是不能容忍的。
风神卫带来的线报里,和赵佖交好的勋戚或将门家族有好几家,这几家里也都有不少子侄在禁军中担任要职。
杨怀仁细细察看了一下名单和他们背后家族的背景情况,发现其实这几家也不算多么有实力。
而且他们和赵佖之间的交好表现,也不见得他们就是赵佖的死忠,会为了赵佖继位之事,就胆敢冒着诛九族的奉献去造反起事的,大多更像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的随波逐流而已。
当然,这里边除了高家。
这个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说起他们来是一家,但又不是一家。
哲宗时的将门勋戚高家,和高太后的家族,都是宋太宗时卫王高琼之后,不过这两个高家之间,在百余年六七代人之后要论亲戚的话,那可就远了。
其实百余年前的大宋开国时的卫王高琼的嫡传一脉,早已经不在京中为官,现已迁居江南老家居住。
而当今的将门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则都是五六代之前的庶出旁支了。
如今的将门高家,家主乃是长平侯高启勋,年纪还不到六十,和其父当年在边军中建立功勋而得封长平侯。
要算起来,高太后在辈分上还要喊高启勋一声堂叔。
不过高启勋之前并没有因为高太后这一支出了一位皇后,以及后来的太后和太皇太后,而和高太后攀附亲戚关系。
高太后当权那几年,高启勋基本躲在家中不问世事,除了几个家中子侄凭借高启勋侯爵的地位在禁军中谋得了一些职事之外,从没有和高太后产生什么联系。
有不少当时的文人还因此称赞高启勋,说他没有因为族中旁支的亲戚地位崇高便攀附或为自己谋私利,可算是高风亮节。
后来高太后过世,因为她死的隐秘,赵煦当年也没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连高太后的两位亲弟弟都没有牵连,就更不用说高启勋了。
高太后的两位兄弟很有自知之明,高太后过世后便辞官带爵回归乡里,算是为自己和子孙留了一条不错的后路,此处略过不提。
而高启勋,因为本身也从来没从高太后当权之事上谋过半分好处,所以赵煦并没有对高家过多猜忌,依旧重用高家子弟。
时隔多年,高启勋的两个儿子以及众多子侄辈的人,几乎都在禁军中任职。
其中地位最高的,便要属他的长子高士迁了。
高士迁正值壮年,目前是龙蹊卫大将军,和赵佖关系最好的禁军中将领中,也属高士迁军职最高了。
杨怀仁有点搞不懂高家是怎么回事,按说高启勋这样的清高性格,是为人敬佩的。
高太后在位时期,高启勋只要动动嘴,就可以凭借和高太后的亲戚关系,为自己这一支家族的子侄谋得不少官职和实际的好处。
但高启勋自视清高,并没有那么做,可到了他的儿子高士迁这里,即便是一个并没有多大希望继位为帝的赵佖,也让他趋之若鹜了。
这样的反差的确不符合人情常理,很难让人想明白高家究竟是怎么想的。
朝中勋戚之中,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意,高家的生意是专门做丝绸布匹的,和杨怀仁的生意往来上也有一些,只是不够紧密。
前几年高家因为采购丝绸布匹遇上了一些困难,派人求到杨家,杨怀仁当时只是想着多个生意伙伴也没什么,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织造局的童贯,让他给高家帮忙解决问题。
杨怀仁顶多就算是个介绍人,让高家和童贯建立一些联系,好对他们家的生意有些帮助罢了,也算不上什么来往。
不过事后每年过年,高家便一直派人往杨家送礼,杨怀仁倒也没必要把人拒之门外,就这样,杨怀仁和高启勋,还算是有些联系。
但实际上和高启勋或者高士迁的往来,那是一点儿都没有,杨怀仁也只当高家只不过是普通的一门勋戚将门,大家正常有些生意上的来往罢了。
眼下来看,高士迁和赵佖来往甚密,倒是引起了杨怀仁的极大关注。
杨怀仁的目的很简单,搞清楚朝中也好,勋戚将门也好,他们谁明显在之前的议储之事中表明了态度说支持哪一位的。
之后杨怀仁再深入了解,分清哪些是三位王爷的死忠,哪些只不过是为了某些利益的随波逐流之辈,在之后的事情中,也好有所针对。
在赵佖的人际关系体系中,高家应该算是代表人物了,所以杨怀仁特意关注了高启勋和高士迁父子二人。
这一日,杨怀仁率五百骑士在禁军各营中巡视,察看各营将士练兵的状况。
虽然禁军将士练兵的强度和武德军没法相比,但杨怀仁巡视过程中,发现自从他下令之后,诸营将士也都忙碌了起来,起码练兵的样子是有的。
可当杨怀仁巡察至龙蹊卫几处营地,却发现龙蹊卫竟没有按照军令练兵。
这种事杨怀仁决定不了,也不好过多干涉。
毕竟他们是皇族子弟,也有不少人是贵族勋戚家中的子侄,背景强大,一个两个或许还不算什么,但如果联合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杨怀仁对他们也不能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听话的便亲近一些,不听话管不了的,他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起码眼下也只能这样,将来如果能扶持大壮顺利继位为帝,杨怀仁再用他的方式来治军,优胜劣汰那是必然。
到时候谁再那自己家族或者背景作为倚靠,杨怀仁自然有办法整治他们。
能通过劝说改过自新重回正道的,自然要尽量去拉拢改造,而那些顽固不化之辈,也不用跟他们客气。
他们都不给杨怀仁面子了,杨怀仁也不用考虑他们的颜面,哪怕是用最极端的手段,只要能把禁军的风气扭转过来,杨怀仁觉得他做出什么事情,那都不算意料之外。
时也,势也。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了势,该较劲的时候就该较劲,现在势不到,且先忍耐一下便是。
当然,有些人,有些事,忍耐一下也没什么,审时度势嘛,不用跟自己过不去。
但有些人有些事,杨怀仁是不能容忍的。
风神卫带来的线报里,和赵佖交好的勋戚或将门家族有好几家,这几家里也都有不少子侄在禁军中担任要职。
杨怀仁细细察看了一下名单和他们背后家族的背景情况,发现其实这几家也不算多么有实力。
而且他们和赵佖之间的交好表现,也不见得他们就是赵佖的死忠,会为了赵佖继位之事,就胆敢冒着诛九族的奉献去造反起事的,大多更像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的随波逐流而已。
当然,这里边除了高家。
这个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说起他们来是一家,但又不是一家。
哲宗时的将门勋戚高家,和高太后的家族,都是宋太宗时卫王高琼之后,不过这两个高家之间,在百余年六七代人之后要论亲戚的话,那可就远了。
其实百余年前的大宋开国时的卫王高琼的嫡传一脉,早已经不在京中为官,现已迁居江南老家居住。
而当今的将门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则都是五六代之前的庶出旁支了。
如今的将门高家,家主乃是长平侯高启勋,年纪还不到六十,和其父当年在边军中建立功勋而得封长平侯。
要算起来,高太后在辈分上还要喊高启勋一声堂叔。
不过高启勋之前并没有因为高太后这一支出了一位皇后,以及后来的太后和太皇太后,而和高太后攀附亲戚关系。
高太后当权那几年,高启勋基本躲在家中不问世事,除了几个家中子侄凭借高启勋侯爵的地位在禁军中谋得了一些职事之外,从没有和高太后产生什么联系。
有不少当时的文人还因此称赞高启勋,说他没有因为族中旁支的亲戚地位崇高便攀附或为自己谋私利,可算是高风亮节。
后来高太后过世,因为她死的隐秘,赵煦当年也没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连高太后的两位亲弟弟都没有牵连,就更不用说高启勋了。
高太后的两位兄弟很有自知之明,高太后过世后便辞官带爵回归乡里,算是为自己和子孙留了一条不错的后路,此处略过不提。
而高启勋,因为本身也从来没从高太后当权之事上谋过半分好处,所以赵煦并没有对高家过多猜忌,依旧重用高家子弟。
时隔多年,高启勋的两个儿子以及众多子侄辈的人,几乎都在禁军中任职。
其中地位最高的,便要属他的长子高士迁了。
高士迁正值壮年,目前是龙蹊卫大将军,和赵佖关系最好的禁军中将领中,也属高士迁军职最高了。
杨怀仁有点搞不懂高家是怎么回事,按说高启勋这样的清高性格,是为人敬佩的。
高太后在位时期,高启勋只要动动嘴,就可以凭借和高太后的亲戚关系,为自己这一支家族的子侄谋得不少官职和实际的好处。
但高启勋自视清高,并没有那么做,可到了他的儿子高士迁这里,即便是一个并没有多大希望继位为帝的赵佖,也让他趋之若鹜了。
这样的反差的确不符合人情常理,很难让人想明白高家究竟是怎么想的。
朝中勋戚之中,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意,高家的生意是专门做丝绸布匹的,和杨怀仁的生意往来上也有一些,只是不够紧密。
前几年高家因为采购丝绸布匹遇上了一些困难,派人求到杨家,杨怀仁当时只是想着多个生意伙伴也没什么,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织造局的童贯,让他给高家帮忙解决问题。
杨怀仁顶多就算是个介绍人,让高家和童贯建立一些联系,好对他们家的生意有些帮助罢了,也算不上什么来往。
不过事后每年过年,高家便一直派人往杨家送礼,杨怀仁倒也没必要把人拒之门外,就这样,杨怀仁和高启勋,还算是有些联系。
但实际上和高启勋或者高士迁的往来,那是一点儿都没有,杨怀仁也只当高家只不过是普通的一门勋戚将门,大家正常有些生意上的来往罢了。
眼下来看,高士迁和赵佖来往甚密,倒是引起了杨怀仁的极大关注。
杨怀仁的目的很简单,搞清楚朝中也好,勋戚将门也好,他们谁明显在之前的议储之事中表明了态度说支持哪一位的。
之后杨怀仁再深入了解,分清哪些是三位王爷的死忠,哪些只不过是为了某些利益的随波逐流之辈,在之后的事情中,也好有所针对。
在赵佖的人际关系体系中,高家应该算是代表人物了,所以杨怀仁特意关注了高启勋和高士迁父子二人。
这一日,杨怀仁率五百骑士在禁军各营中巡视,察看各营将士练兵的状况。
虽然禁军将士练兵的强度和武德军没法相比,但杨怀仁巡视过程中,发现自从他下令之后,诸营将士也都忙碌了起来,起码练兵的样子是有的。
可当杨怀仁巡察至龙蹊卫几处营地,却发现龙蹊卫竟没有按照军令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