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在向太后面前说刘清菁的罪行,话就不用那么硬了,意思到位就好。
向太后对此也仅仅是点点头,没有表现出对刘清菁的祸乱宫闱的那种愤恨之意,也并没有觉得她可怜。
杨怀仁从向太后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里读出来,是向太后对此不以为意。
这也不难理解,向太后并不是赵煦的生母,如果她去提醒赵煦刘清菁在后宫做的坏事,明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让赵煦觉得她多管闲事,甚至心生反感。
所以向太后在赵煦每次来拜见的时候,从来不说后宫之事,也从不提刘清菁,就是好话坏话都不说,保持低调,完全置身事外。
到后来事情已经无可扭转,向太后出身高贵,风度优雅,也更没有必要在刘清菁落难之后当着人面前狠踩她一脚的必要了。
这在杨怀仁看来,这就是向太后能在后宫中屹立不倒的绝妙之处了。
她一直就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掺和不参与,事后也不评论,活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就是一副恬静淡泊的样子,很难让人把她当做敌人或者是一种威胁。
但同样的,杨怀仁也觉得向太后这样也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太有主见,只是把自己隐藏的很深,不到时候不会站出来说话而已。
像前段时间朝中文武百官还在争论议储之事的时候,几派中的几位大人物,也是进攻觐见过向太后的。
他们这么做也是希望拉拢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拥护的某位可能的皇储,毕竟向太后是礼法上正经的正宫皇太后,她的话,总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可向太后一一打发了他们,面对他们各种引诱和请求,就是不表态。
但杨怀仁是知道的,向太后心里一向是很喜欢赵佶的,这就是之前提过的一件事了。
当时太皇太后高氏还在位,前朝和后宫同时大权独揽,向太后这个做儿媳妇的,虽然也有太后的身份,但她从来不再高太后面前冒头。
高太后做什么决定,她都唯命是从,那些年里朝堂还是后宫也是发生了许多震惊朝堂的大事,但向太后从来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向太后性情淡泊,或者所她就是个没有见识的女人,只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其他事一概不管。
那些年里的慈安宫是非常冷清的,也从来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经常去看望向太后,连后宫里的妃嫔,除了照例问安之外,也几乎没有人和向太后有什么往来。
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佶。
赵煦继位之后,他的几个皇弟,不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都赐封了王爵或者公爵,迁出皇宫出去自立门户。
赵煦继位是年幼,独自在宫中还是很孤独的,他的同母弟弟还是呱呱小儿,也不懂得兄长的孤独。
而只有三四岁的赵佶,那时候就懂的没事进宫来陪赵煦这个兄长玩耍解闷了。
而且赵佶每次进宫,除了和赵煦相处之外,也总不忘去拜见高太后和向太后。
如果赵佶只是偶尔去拜见当时不受待见的向太后的话,那也不算什么,可难得的是赵佶每次都会专门去拜见向太后,甚至会陪向太后聊天。
在那时能有个孩子经常去慈安宫里陪同样孤独的向太后聊天,对于一个孤独的女人来说,这种情感是非常深刻的。
赵佶也因为这么“有心”,逐渐在向太后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甚至这个形象比赵煦这位皇帝的形象还高大了许多。
杨怀仁之前也因为这件事心中疑惑,可不管是赵佶真的从小就这么八面玲珑,还是他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赵佶在向太后心中的地位,那是其他任何人没法相比的。
所以之前朝堂上争论议储之事,向太后心中也早就有了打算,只是不到关键时刻,她还不好在外人面前表露出来而已。
这一点杨怀仁是清楚的,所以这次向太后专门传唤他入宫觐见,他也早有打算。
如果向太后开口帮赵佶说话,杨怀仁便直接告诉向太后,赵煦还有幼子在世,说别的储君,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那都是大逆不道了。
杨怀仁也打算好了不怕得罪向太后,不过向太后只是询问了刘清菁被废后之事,却不提议储之事,更没有问杨怀仁,赵煦还有子嗣是什么情况。
二人只是闲谈了几句家常,甚至连杨怀仁家中母亲和几位妻子都问到了,也丝毫没提杨怀仁抚养长大的那个赵煦的儿子的任何事情。
向太后一直表现的和慈爱平和,聊到差不多,便借口时候不早了,寿安宫的朱太后还在等他,便让杨怀仁告退。
杨怀仁也不多说什么,带着心中疑虑告退走出慈安宫,然后又跟着寿安宫的小太监向寿安宫走去。
一路上杨怀仁心中不断在想,向太后是怎么想的?从她的表情里,还真不容易读出点什么来。
或者是她想法很深奥,杨怀仁读不懂,也或者是她在不清楚那个孩子是不是真正皇子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
杨怀仁也只能往好处想,也许向太后心中也是有些期盼的,如果将来赵佶能继位为帝,她的地位自然会是宫中首屈一指的。
但如果赵煦还有子嗣存在,她保持原样的生活状态,或许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失望,但也不至于影响她的人生。
杨怀仁想到这里忍不住微微一笑,或许向太后认命了吧,既然已经低调了大半辈子了,她也渐渐失去了最后一点点的野心。
也或者从一开始杨怀仁那么自信坦然的态度上,向太后就意识到杨怀仁这么强大的自信,就已经说明了那个孩子是赵煦亲生儿子的身份不会是假的。
既然向太后已经从侧面得到了答案,那么她也就没有必要去争什么了。
这样其实挺好,杨怀仁起码觉得向太后将来只会成为他的助力,而绝不会成为他的阻碍。
将来她自然会成为太皇太后,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了。
杨怀仁在向太后面前说刘清菁的罪行,话就不用那么硬了,意思到位就好。
向太后对此也仅仅是点点头,没有表现出对刘清菁的祸乱宫闱的那种愤恨之意,也并没有觉得她可怜。
杨怀仁从向太后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里读出来,是向太后对此不以为意。
这也不难理解,向太后并不是赵煦的生母,如果她去提醒赵煦刘清菁在后宫做的坏事,明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让赵煦觉得她多管闲事,甚至心生反感。
所以向太后在赵煦每次来拜见的时候,从来不说后宫之事,也从不提刘清菁,就是好话坏话都不说,保持低调,完全置身事外。
到后来事情已经无可扭转,向太后出身高贵,风度优雅,也更没有必要在刘清菁落难之后当着人面前狠踩她一脚的必要了。
这在杨怀仁看来,这就是向太后能在后宫中屹立不倒的绝妙之处了。
她一直就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掺和不参与,事后也不评论,活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就是一副恬静淡泊的样子,很难让人把她当做敌人或者是一种威胁。
但同样的,杨怀仁也觉得向太后这样也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太有主见,只是把自己隐藏的很深,不到时候不会站出来说话而已。
像前段时间朝中文武百官还在争论议储之事的时候,几派中的几位大人物,也是进攻觐见过向太后的。
他们这么做也是希望拉拢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拥护的某位可能的皇储,毕竟向太后是礼法上正经的正宫皇太后,她的话,总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可向太后一一打发了他们,面对他们各种引诱和请求,就是不表态。
但杨怀仁是知道的,向太后心里一向是很喜欢赵佶的,这就是之前提过的一件事了。
当时太皇太后高氏还在位,前朝和后宫同时大权独揽,向太后这个做儿媳妇的,虽然也有太后的身份,但她从来不再高太后面前冒头。
高太后做什么决定,她都唯命是从,那些年里朝堂还是后宫也是发生了许多震惊朝堂的大事,但向太后从来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向太后性情淡泊,或者所她就是个没有见识的女人,只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其他事一概不管。
那些年里的慈安宫是非常冷清的,也从来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经常去看望向太后,连后宫里的妃嫔,除了照例问安之外,也几乎没有人和向太后有什么往来。
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佶。
赵煦继位之后,他的几个皇弟,不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都赐封了王爵或者公爵,迁出皇宫出去自立门户。
赵煦继位是年幼,独自在宫中还是很孤独的,他的同母弟弟还是呱呱小儿,也不懂得兄长的孤独。
而只有三四岁的赵佶,那时候就懂的没事进宫来陪赵煦这个兄长玩耍解闷了。
而且赵佶每次进宫,除了和赵煦相处之外,也总不忘去拜见高太后和向太后。
如果赵佶只是偶尔去拜见当时不受待见的向太后的话,那也不算什么,可难得的是赵佶每次都会专门去拜见向太后,甚至会陪向太后聊天。
在那时能有个孩子经常去慈安宫里陪同样孤独的向太后聊天,对于一个孤独的女人来说,这种情感是非常深刻的。
赵佶也因为这么“有心”,逐渐在向太后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甚至这个形象比赵煦这位皇帝的形象还高大了许多。
杨怀仁之前也因为这件事心中疑惑,可不管是赵佶真的从小就这么八面玲珑,还是他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赵佶在向太后心中的地位,那是其他任何人没法相比的。
所以之前朝堂上争论议储之事,向太后心中也早就有了打算,只是不到关键时刻,她还不好在外人面前表露出来而已。
这一点杨怀仁是清楚的,所以这次向太后专门传唤他入宫觐见,他也早有打算。
如果向太后开口帮赵佶说话,杨怀仁便直接告诉向太后,赵煦还有幼子在世,说别的储君,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那都是大逆不道了。
杨怀仁也打算好了不怕得罪向太后,不过向太后只是询问了刘清菁被废后之事,却不提议储之事,更没有问杨怀仁,赵煦还有子嗣是什么情况。
二人只是闲谈了几句家常,甚至连杨怀仁家中母亲和几位妻子都问到了,也丝毫没提杨怀仁抚养长大的那个赵煦的儿子的任何事情。
向太后一直表现的和慈爱平和,聊到差不多,便借口时候不早了,寿安宫的朱太后还在等他,便让杨怀仁告退。
杨怀仁也不多说什么,带着心中疑虑告退走出慈安宫,然后又跟着寿安宫的小太监向寿安宫走去。
一路上杨怀仁心中不断在想,向太后是怎么想的?从她的表情里,还真不容易读出点什么来。
或者是她想法很深奥,杨怀仁读不懂,也或者是她在不清楚那个孩子是不是真正皇子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
杨怀仁也只能往好处想,也许向太后心中也是有些期盼的,如果将来赵佶能继位为帝,她的地位自然会是宫中首屈一指的。
但如果赵煦还有子嗣存在,她保持原样的生活状态,或许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失望,但也不至于影响她的人生。
杨怀仁想到这里忍不住微微一笑,或许向太后认命了吧,既然已经低调了大半辈子了,她也渐渐失去了最后一点点的野心。
也或者从一开始杨怀仁那么自信坦然的态度上,向太后就意识到杨怀仁这么强大的自信,就已经说明了那个孩子是赵煦亲生儿子的身份不会是假的。
既然向太后已经从侧面得到了答案,那么她也就没有必要去争什么了。
这样其实挺好,杨怀仁起码觉得向太后将来只会成为他的助力,而绝不会成为他的阻碍。
将来她自然会成为太皇太后,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