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既然等着别人来质疑,也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
这年代要证明一个男孩是龙种,方法其实也不多,最常见的便是滴血认亲。
作为后世人,杨怀仁是知道滴血认亲这种事是不靠谱的,有很多手段,都可以改变滴血认亲的结果。
不过如果赵煦真要用这个方法,杨怀仁也有十足的把握,大壮是孟皇后的儿子,也就是赵煦的儿子,这一点是绝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随着大壮日渐长大,杨怀仁也早就发现了一点,这孩子长得和他、以及他的另外几个儿子越来越不像。
而是长得越来越像赵煦了,至少和当年他第一次见到的年少时的赵煦,有个八分相似。
如果将来赵煦也好,还是这些朝中重臣也好,他们见了大壮之后,第一个印象一定是孩子样貌和赵煦出奇的一致,说大壮不是赵煦的儿子,恐怕都没有人信。
另外一个点,当初管秋漓把孩子送到杨怀仁手里的时候,杨怀仁发现孩子肩背上有一处伤痕,明显是用什么东西烫上去的。
当时杨怀仁就猜测,这大概是孟皇后为了将来和孩子相认,故意在孩子身上留下来的一个印记。
这个印记虽然杨怀仁没看明白,但一定是有特殊性或者唯一性的,也只有孟皇后能认出来。
只要孟皇后用她的特殊方式证明孩子是赵煦的儿子,那么便是人证物证齐全了,根本不怕任何人提出质疑。
杨怀仁道,“章相公的质疑,草民觉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章惇见杨怀仁竟然帮他说话,心情是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反倒觉得杨怀仁能这么说,便说明他有十足的把握了。
否则,如果他只是在演戏的话,不会有这么强烈到耻笑章惇的质疑的地步。
赵煦和其他重臣也意识到了杨怀仁话中的意味,曾布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曾布的意思就是你确凿的证据就赶紧拿出来给章惇甩一脸大嘴巴子,不用藏着掖着还在这里故意卖关子。
杨怀仁却偏不说的透彻,对赵煦道,“现在孩子并不在京城,所以草民在这里说什么,章相公都有他的理由来反驳。
我们之间这样争来争去,是非常无聊也无用的,不如几天后孩子来到京城,草民也请陛下允许玉清庵的妙静仙师进宫,大家一起来见证,孩子究竟是不是陛下的龙种。”
章惇无语,杨怀仁这一点说的也的确是道理,不论他们怎么说,双方都可以攻击对方是空口无凭。
两人在陛的说法。
七名相公来紫宸殿见陛下是来催促陛下议储的,同时也是来刺探杨怀仁进京后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来的。
眼下风云突变,杨怀仁不但利用计策扳倒了昭怀皇后,还抛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那么几名相公准备催促赵煦议储的事也就没有了根基了,他们也绝口不提议储之事。
至于杨怀仁在想什么,来到京城后要怎么做,他们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
对章惇和其党羽来说,今天他们和杨怀仁针锋相对,如果赵煦还有儿子在世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他们的政治前途,基本也就停步于此了。
就连他们内心里也不否认,将来如果这个孩子继承赵煦的皇帝之位,但是章惇质疑这个孩子的身份这件事,就足够被未来的新帝记恨一辈子。
而对韩忠彦和李清臣这种中间派而言,他们肯定是没什么损失的,而且李清臣这年纪也基本处于告老还乡的临界点了。
将来新帝如果继位,李清臣便告老还乡,还能留下一个不错的名声。
即便这个孩子不是赵煦的儿子,他们这种清流文官,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排挤。
而曾布等人,也只能寄希望于孩子的事情是真的,这样他们才能打击章惇这个对手,然后在朝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章惇下台,或许上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杨怀仁,但他们凭借拥立之功,也可以获得不少的利益。
加入孩子不是真的,那么他们也可以转头去继续支持赵佶,从新回到原点,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损失。
而且他们相信,杨怀仁事败之后,章惇一定会抓住这个把柄不放,要求陛下严惩杨怀仁。
杨怀仁为了自保,自然会站到章惇的对立面,所以还是会选择站到他们的一边,这对他们来说,多一个带兵的大帅,也是大有助益。
事到如今,赵煦也只能等着那个孩子入京之后,把废皇后孟氏召入宫中证明孩子的身份。
赵煦看着榻下杨怀仁刚才辞官时留下的印鉴和圣旨,心里也是气杨怀仁行事太果决,一点儿面子也没给他留。
但眼下确实是用人之际,而且赵煦想到,如果他真的有个亲生儿子活在世上,且还是杨怀仁帮他养大了这个孩子的。
那么将来他的儿子能不能顺利继承皇位,也还要依靠杨怀仁全力保护和辅佐,所以眼下也绝不能让杨怀仁辞官离京。
赵煦忽然示意苏公公扶着他从榻上爬起来,竟下了床亲自弯腰去把杨怀仁的大将军印鉴和那封密旨的信笺拾了起来。
众人见久不下床的赵煦竟为此亲自下床了,忙又躬身行礼。
接下来赵煦手持两样东西在苏公公的搀扶下,拖着虚弱的身体一步三摇地艰难走到杨怀仁面前。
“既然朕已经废掉了昭怀皇后刘氏,还把他打入冷宫,那爱卿还是把印鉴和圣旨收回去吧。”
杨怀仁作势推让了一下,赵煦脸色也有些尴尬。
李清臣帮皇帝打圆场道,“大将军国之重臣,如何轻易辞官,岂不辜负了陛下的殷殷期望?”
其他几位相公也纷纷附和,开口请杨怀仁收回印鉴。
杨怀仁有了赵煦给的台阶,还有了李清臣等几位老臣给铺的地毯,这么高的待遇也让他有了十足的颜面。
再说他本身也没有辞官的打算,于是便跪下来接过印鉴,三拜后道,“多谢陛下隆恩,微臣粉身碎骨,定不负陛下所托。”
杨怀仁既然等着别人来质疑,也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
这年代要证明一个男孩是龙种,方法其实也不多,最常见的便是滴血认亲。
作为后世人,杨怀仁是知道滴血认亲这种事是不靠谱的,有很多手段,都可以改变滴血认亲的结果。
不过如果赵煦真要用这个方法,杨怀仁也有十足的把握,大壮是孟皇后的儿子,也就是赵煦的儿子,这一点是绝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随着大壮日渐长大,杨怀仁也早就发现了一点,这孩子长得和他、以及他的另外几个儿子越来越不像。
而是长得越来越像赵煦了,至少和当年他第一次见到的年少时的赵煦,有个八分相似。
如果将来赵煦也好,还是这些朝中重臣也好,他们见了大壮之后,第一个印象一定是孩子样貌和赵煦出奇的一致,说大壮不是赵煦的儿子,恐怕都没有人信。
另外一个点,当初管秋漓把孩子送到杨怀仁手里的时候,杨怀仁发现孩子肩背上有一处伤痕,明显是用什么东西烫上去的。
当时杨怀仁就猜测,这大概是孟皇后为了将来和孩子相认,故意在孩子身上留下来的一个印记。
这个印记虽然杨怀仁没看明白,但一定是有特殊性或者唯一性的,也只有孟皇后能认出来。
只要孟皇后用她的特殊方式证明孩子是赵煦的儿子,那么便是人证物证齐全了,根本不怕任何人提出质疑。
杨怀仁道,“章相公的质疑,草民觉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章惇见杨怀仁竟然帮他说话,心情是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反倒觉得杨怀仁能这么说,便说明他有十足的把握了。
否则,如果他只是在演戏的话,不会有这么强烈到耻笑章惇的质疑的地步。
赵煦和其他重臣也意识到了杨怀仁话中的意味,曾布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曾布的意思就是你确凿的证据就赶紧拿出来给章惇甩一脸大嘴巴子,不用藏着掖着还在这里故意卖关子。
杨怀仁却偏不说的透彻,对赵煦道,“现在孩子并不在京城,所以草民在这里说什么,章相公都有他的理由来反驳。
我们之间这样争来争去,是非常无聊也无用的,不如几天后孩子来到京城,草民也请陛下允许玉清庵的妙静仙师进宫,大家一起来见证,孩子究竟是不是陛下的龙种。”
章惇无语,杨怀仁这一点说的也的确是道理,不论他们怎么说,双方都可以攻击对方是空口无凭。
两人在陛的说法。
七名相公来紫宸殿见陛下是来催促陛下议储的,同时也是来刺探杨怀仁进京后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来的。
眼下风云突变,杨怀仁不但利用计策扳倒了昭怀皇后,还抛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那么几名相公准备催促赵煦议储的事也就没有了根基了,他们也绝口不提议储之事。
至于杨怀仁在想什么,来到京城后要怎么做,他们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
对章惇和其党羽来说,今天他们和杨怀仁针锋相对,如果赵煦还有儿子在世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他们的政治前途,基本也就停步于此了。
就连他们内心里也不否认,将来如果这个孩子继承赵煦的皇帝之位,但是章惇质疑这个孩子的身份这件事,就足够被未来的新帝记恨一辈子。
而对韩忠彦和李清臣这种中间派而言,他们肯定是没什么损失的,而且李清臣这年纪也基本处于告老还乡的临界点了。
将来新帝如果继位,李清臣便告老还乡,还能留下一个不错的名声。
即便这个孩子不是赵煦的儿子,他们这种清流文官,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排挤。
而曾布等人,也只能寄希望于孩子的事情是真的,这样他们才能打击章惇这个对手,然后在朝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章惇下台,或许上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杨怀仁,但他们凭借拥立之功,也可以获得不少的利益。
加入孩子不是真的,那么他们也可以转头去继续支持赵佶,从新回到原点,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损失。
而且他们相信,杨怀仁事败之后,章惇一定会抓住这个把柄不放,要求陛下严惩杨怀仁。
杨怀仁为了自保,自然会站到章惇的对立面,所以还是会选择站到他们的一边,这对他们来说,多一个带兵的大帅,也是大有助益。
事到如今,赵煦也只能等着那个孩子入京之后,把废皇后孟氏召入宫中证明孩子的身份。
赵煦看着榻下杨怀仁刚才辞官时留下的印鉴和圣旨,心里也是气杨怀仁行事太果决,一点儿面子也没给他留。
但眼下确实是用人之际,而且赵煦想到,如果他真的有个亲生儿子活在世上,且还是杨怀仁帮他养大了这个孩子的。
那么将来他的儿子能不能顺利继承皇位,也还要依靠杨怀仁全力保护和辅佐,所以眼下也绝不能让杨怀仁辞官离京。
赵煦忽然示意苏公公扶着他从榻上爬起来,竟下了床亲自弯腰去把杨怀仁的大将军印鉴和那封密旨的信笺拾了起来。
众人见久不下床的赵煦竟为此亲自下床了,忙又躬身行礼。
接下来赵煦手持两样东西在苏公公的搀扶下,拖着虚弱的身体一步三摇地艰难走到杨怀仁面前。
“既然朕已经废掉了昭怀皇后刘氏,还把他打入冷宫,那爱卿还是把印鉴和圣旨收回去吧。”
杨怀仁作势推让了一下,赵煦脸色也有些尴尬。
李清臣帮皇帝打圆场道,“大将军国之重臣,如何轻易辞官,岂不辜负了陛下的殷殷期望?”
其他几位相公也纷纷附和,开口请杨怀仁收回印鉴。
杨怀仁有了赵煦给的台阶,还有了李清臣等几位老臣给铺的地毯,这么高的待遇也让他有了十足的颜面。
再说他本身也没有辞官的打算,于是便跪下来接过印鉴,三拜后道,“多谢陛下隆恩,微臣粉身碎骨,定不负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