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不过杨怀仁觉得,他去看一看就在不远处的老朋友还是可以的。
留下武德军在升龙城外的营地和格金河河口的大营继续训练,杨怀仁只带了天霸弟弟和几十个亲兵乘船出海,到交趾对面的儋州去看望苏轼。
说起来两人也不过有几面之缘,不过不论在苏轼心里还是杨怀仁心里,两人之间是君子之交,也是忘年之交。
船在海上行了两日,便来到儋州西面的海上,距离儋州海岸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遇上几艘当地渔民的小渔船。
渔民是比较懂船的,看见武德军的战舰,一眼便知和普通的过路商船是不同的,便判断这是一艘战船。
或许在他们心里不相信大宋有如此崭新的新式战船吧,竟闹了些误会,渔民以为这是别国的战船,吓得掉头便跑,回到儋州又立即报告了官府。
苏轼这段日子正在因为某些事情发愁,听到渔民的报告更是忧上加忧,大惊之下立即命人收拾衣甲武器,赶往码头应对。
儋州地方偏僻,人口也不多,虽然名字叫州,却连大陆上一个下县还不如,除了二三十儋州府衙的衙役,也并没有军队。
苏轼不敢大意,立即命人集中了些民勇民壮,好不容易凑了百余人,手持各色武器来到儋州海岸边,准备抵御“外敌”的侵犯。
等杨怀仁的大船靠近,苏轼眯着眼睛望见了杨怀仁,这才长出一口气,命众人放下武器,赶紧焚香设案,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儋州的港口不大,停不了大船,杨怀仁只能让大船行至海岸外二三里地的地方,然后带领天霸弟弟和十几名亲兵换乘平底小船登陆。
远远的杨怀仁也在岸边的人群里一眼看见了苏轼,只是让他吃惊的是,几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可这才几年工夫,苏轼已经瘦成了一道闪电,脸上和身上的赘肉都不见了,皱纹却更加明显,人也显得老了不少,早已没了当初的羽扇纶巾的风雅之感,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庄户老汉。
脸色也干枯黢黑,长时间的暴晒让他整个人都换了另一个样子,海风也在他的脸上吹满了沧桑。
一身素色的长衫应该是还是以前体胖时候的旧衣裳,穿在如今瘦削的他身上,显得非常宽松,走起路来都觉得衣服在身上晃荡。
若不是他头上戴着他最具代表性的“子瞻帽”,估计杨怀仁还真的在人群中找一会儿。
杨怀仁终于见到了苏轼,虽然几年没见了,友人的容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却有一种从心底自然而然升起的熟悉和亲切感。
小船缓缓向岸边靠近,还未停稳之时,杨怀仁早已按耐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跳下船来向苏轼这边紧赶了过来。
苏轼忙领着手下官员和衙役给杨怀仁行礼,其余民壮和围观的百姓见儋州府尊都给来人行礼,猜测来人应该是个大人物,便也跟着跪了下去。
杨怀仁见状心中惶恐,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扶住了苏轼,“先生何故行此大礼?可折煞学生了!”
苏轼缓缓起身,“王爷乃是天使,下官自当循礼而行。”
苏轼这么跟他说话,让杨怀仁感慨颇深,以前的苏轼,曾经多么的放荡不羁,面对朝堂上的那般大佬都不曾卑躬屈膝过。
他那张出了名的大嘴巴,更是针砭时弊,从未怕过谁,虽然这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也被朝中重臣排挤,被贬谪到了儋州这种极远之地。
但是,杨怀仁的印象里,东坡先生也没有因为被贬谪而自暴自弃,或者改变自己刚正不阿的风骨。
今日之事,应该是苏轼以为他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才如此重视了。
杨怀仁想想心里有点难过,如此一位大才子大文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没法不让他唏嘘感叹。
一个人,从一个大胖子瘦成这种样子,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和身体上是经历了多少折磨。
俗话说心广体胖,苏轼由胖变瘦,可见他被贬谪到儋州之后,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了。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竟不自觉的红了眼眶,“东坡先生,学生这次来并无皇命在身,是单纯来看望您的。
先生千万不要见外,想当年学生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小厨子,先生乃是国之重臣。
当时先生并没有丝毫瞧不起学生的意思,跟学生平辈论交,学生记在心里,时刻不敢忘怀。
如今学生虽然贵为齐国公,头上头衔一大堆,但学生在先生面前,还是当年那个怀仁小友。”
苏轼听完杨怀仁这番话,也受到的极大的感动,本来黯淡无光的双眸里忽然照射出微微的亮光,仿佛万丈深渊里射出来的光芒一般,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怀仁小友,你来看老夫来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两个人都说的潸然泪下。
不过从苏轼的两行老泪里,杨怀仁看到的却并不是那种因为自身境遇的兀自神伤,更多的是一种老怀感慰。
在他被贬配儋州,仕途再无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还能有人记得他,能亲自来看望他,这样的情感,足以让一个老人感动了。
只是儋州地方偏僻,连朝廷的邸报都传送的比其他地方要晚上几个月,苏轼还不知道杨怀仁率武德军征伐交趾之事。
也并不知道杨怀仁已经拿下交趾,被皇帝赐封实权国公,还以为他是刚刚被皇帝一句轻巧话儿随口说的那个北方王呢。
杨怀仁把他来儋州的缘由大致说了一番,苏轼听罢大喜,“怀仁小友志向远大,为我朝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不论什么样的爵位和封赏,也都受得。”
杨怀仁笑道,“先生过奖了,微寸之功,不足道耳。等哪天学生有幸能率十万甲士踏平北方,收回燕云,才是学生真正有功之时!”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不过杨怀仁觉得,他去看一看就在不远处的老朋友还是可以的。
留下武德军在升龙城外的营地和格金河河口的大营继续训练,杨怀仁只带了天霸弟弟和几十个亲兵乘船出海,到交趾对面的儋州去看望苏轼。
说起来两人也不过有几面之缘,不过不论在苏轼心里还是杨怀仁心里,两人之间是君子之交,也是忘年之交。
船在海上行了两日,便来到儋州西面的海上,距离儋州海岸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遇上几艘当地渔民的小渔船。
渔民是比较懂船的,看见武德军的战舰,一眼便知和普通的过路商船是不同的,便判断这是一艘战船。
或许在他们心里不相信大宋有如此崭新的新式战船吧,竟闹了些误会,渔民以为这是别国的战船,吓得掉头便跑,回到儋州又立即报告了官府。
苏轼这段日子正在因为某些事情发愁,听到渔民的报告更是忧上加忧,大惊之下立即命人收拾衣甲武器,赶往码头应对。
儋州地方偏僻,人口也不多,虽然名字叫州,却连大陆上一个下县还不如,除了二三十儋州府衙的衙役,也并没有军队。
苏轼不敢大意,立即命人集中了些民勇民壮,好不容易凑了百余人,手持各色武器来到儋州海岸边,准备抵御“外敌”的侵犯。
等杨怀仁的大船靠近,苏轼眯着眼睛望见了杨怀仁,这才长出一口气,命众人放下武器,赶紧焚香设案,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儋州的港口不大,停不了大船,杨怀仁只能让大船行至海岸外二三里地的地方,然后带领天霸弟弟和十几名亲兵换乘平底小船登陆。
远远的杨怀仁也在岸边的人群里一眼看见了苏轼,只是让他吃惊的是,几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可这才几年工夫,苏轼已经瘦成了一道闪电,脸上和身上的赘肉都不见了,皱纹却更加明显,人也显得老了不少,早已没了当初的羽扇纶巾的风雅之感,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庄户老汉。
脸色也干枯黢黑,长时间的暴晒让他整个人都换了另一个样子,海风也在他的脸上吹满了沧桑。
一身素色的长衫应该是还是以前体胖时候的旧衣裳,穿在如今瘦削的他身上,显得非常宽松,走起路来都觉得衣服在身上晃荡。
若不是他头上戴着他最具代表性的“子瞻帽”,估计杨怀仁还真的在人群中找一会儿。
杨怀仁终于见到了苏轼,虽然几年没见了,友人的容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却有一种从心底自然而然升起的熟悉和亲切感。
小船缓缓向岸边靠近,还未停稳之时,杨怀仁早已按耐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跳下船来向苏轼这边紧赶了过来。
苏轼忙领着手下官员和衙役给杨怀仁行礼,其余民壮和围观的百姓见儋州府尊都给来人行礼,猜测来人应该是个大人物,便也跟着跪了下去。
杨怀仁见状心中惶恐,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扶住了苏轼,“先生何故行此大礼?可折煞学生了!”
苏轼缓缓起身,“王爷乃是天使,下官自当循礼而行。”
苏轼这么跟他说话,让杨怀仁感慨颇深,以前的苏轼,曾经多么的放荡不羁,面对朝堂上的那般大佬都不曾卑躬屈膝过。
他那张出了名的大嘴巴,更是针砭时弊,从未怕过谁,虽然这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也被朝中重臣排挤,被贬谪到了儋州这种极远之地。
但是,杨怀仁的印象里,东坡先生也没有因为被贬谪而自暴自弃,或者改变自己刚正不阿的风骨。
今日之事,应该是苏轼以为他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才如此重视了。
杨怀仁想想心里有点难过,如此一位大才子大文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没法不让他唏嘘感叹。
一个人,从一个大胖子瘦成这种样子,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和身体上是经历了多少折磨。
俗话说心广体胖,苏轼由胖变瘦,可见他被贬谪到儋州之后,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压抑了。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竟不自觉的红了眼眶,“东坡先生,学生这次来并无皇命在身,是单纯来看望您的。
先生千万不要见外,想当年学生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小厨子,先生乃是国之重臣。
当时先生并没有丝毫瞧不起学生的意思,跟学生平辈论交,学生记在心里,时刻不敢忘怀。
如今学生虽然贵为齐国公,头上头衔一大堆,但学生在先生面前,还是当年那个怀仁小友。”
苏轼听完杨怀仁这番话,也受到的极大的感动,本来黯淡无光的双眸里忽然照射出微微的亮光,仿佛万丈深渊里射出来的光芒一般,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怀仁小友,你来看老夫来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两个人都说的潸然泪下。
不过从苏轼的两行老泪里,杨怀仁看到的却并不是那种因为自身境遇的兀自神伤,更多的是一种老怀感慰。
在他被贬配儋州,仕途再无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还能有人记得他,能亲自来看望他,这样的情感,足以让一个老人感动了。
只是儋州地方偏僻,连朝廷的邸报都传送的比其他地方要晚上几个月,苏轼还不知道杨怀仁率武德军征伐交趾之事。
也并不知道杨怀仁已经拿下交趾,被皇帝赐封实权国公,还以为他是刚刚被皇帝一句轻巧话儿随口说的那个北方王呢。
杨怀仁把他来儋州的缘由大致说了一番,苏轼听罢大喜,“怀仁小友志向远大,为我朝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不论什么样的爵位和封赏,也都受得。”
杨怀仁笑道,“先生过奖了,微寸之功,不足道耳。等哪天学生有幸能率十万甲士踏平北方,收回燕云,才是学生真正有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