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在家享受了几天当地主的快活日子,征西的大军便回京了。
东京城里百姓欢天喜地,出西门迎接征西将士们得胜归来,赵煦也破天荒的在城门楼子上御驾亲临,算是给了将士们极大的礼遇。
不仅如此,赵煦还在宫中摆下了千人大宴,宴请群臣和有功将士们,同时也正是宣布对此次宋夏战争中有功的相关人等大加封赏。
场面很隆重,过程很无聊。起码杨怀仁是这么觉得的,看着赵煦这小子意气风发的那个劲儿,杨怀仁就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当年那个生活在祖母羽翼之下的小雏鸡,如今变成了一只红光满面的大公鸡,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一身金黄色加大红色的龙袍穿着,比成亲还喜庆。
这样的场合,按说皇后也应该一起出席的,后来杨怀仁才听说孟皇后怀胎十月即将生产,这才想起年前赵煦和他的一番对话来,算算日子,赵煦也快要当爹了。
只是原来的历史里,赵煦膝下无子,也没听说他有女儿,这么一想,杨怀仁才意识到,温柔贤惠的孟皇后,又成了历史上不断上演的宫廷争斗的牺牲品。
具体怎么回事,他也记不清楚了,印象里大概又是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宋朝的后宫里老是玩狸猫换孩子这老一套,皇帝们不知是真的蠢还是有意放纵,还真是有意思。
这种事,杨怀仁是不掺和的,用不着用这种事来表明他的正义,一是因为这种事比狗皮膏药还粘,贴身上就撕不下来,二是因为他觉得维护正义是超人和蜘蛛侠做的事情,他就是个厨子,没那义务。
杨怀仁虽然不是个长袖善舞之辈,可也能在文武大臣中间游刃有余,何况他刚被赐封了北方王,外姓的王爵,哪个敢不给面子?
结果是武人们看到杨怀仁能凭借军功封王,自然对赵煦这个皇帝的心胸感到佩服之至,也充满了对个人未来仕途一片大好的期许。
但文人们心里,就有意见了,不过这种时候,全国都在为武人们的功劳歌功颂德,他们还不敢放肆,所以表现出来就是表面上对杨怀仁一片赞赏之声,心里呢,应该是羡慕嫉妒恨吧。
所以杨怀仁更愿意和武人们打交道,不是说他们没有心机,而是这帮人心机少,杨怀仁和他们在一起虽然还没到口无遮拦的地步,但说起话来,是真的轻松爽快了不少。
但事实是凭杨怀仁现在的地位,自然和章惇这些朝堂上的文人大佬们坐在一起,文人嘛,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一大通,杨怀仁听一半漏八成,虚情假意地笑了半天,也没搞清楚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看着那些大佬们一脸拉不出SHI来的便秘样子,杨怀仁心里就乐,谁让你们跟老子装有文化的?活该。
章惇文武兼具,也没有那些大学士们那么娇贵,知道杨怀仁的脾气,所以这种场合只是跟他打了招呼,并不往他身边凑。
对杨怀仁来说,这就是难得明白人了。猪兔同笼鸡同鸭讲,这种事只能搞的畜生们都不自在,何苦呢?
当然,这话杨怀仁可没骂自己,他心里骂的是那班举手投足都得装清高的文人们,想来应该和后世的某些人喜欢装比是一个道理。
宴席很丰富,不敢说龙精凤髓,山珍海味还是样样齐全的。
宫里御厨房人手不足以承担这么大的宴席,所以赵煦给赵佶的任务便是让他去城内的大酒楼里请了些大厨们进宫来帮忙。
这样的事,那是给东京城里的厨子们进宫镀金的机会,不管他们做的东西有没有真的进到皇帝老儿的肚子里,但有了这一回,他们以后可以在外边吹嘘说他是给官家做过饭的人了。
别看赵佶年纪小,这种事他比谁都明白个中道理,最大的好处,自然要先紧着随园和归雁楼这样的关系户安排。
这样做外人也没什么好腹诽的,如今杨怀仁家的随园,以及像归雁楼这种和随园合作的十三家大酒楼,厨子的质素在京城那是首屈一指的,根本没有人敢反对,何况大家都听说杨怀仁这个大愣子如今封王了,谁还敢惹?
于是御厨房的那班厨子们就很没有面子了,安排的厨房任务,大家做的菜式是不同的,结果那帮参加宴席的文武群臣们,都点了名要随园的厨子们做的菜,把御厨房的厨子们做的菜不放在了眼里。
这也难怪,随园是出了名的东西好吃,同时也是出了名的贵,据说宴席的预定已经排到了明年,那帮当官的不趁着这个免费大快朵颐的机会赚官家的便宜,又更待何时呢?
杨怀仁之前不知道啊,所以这次宴席他这个随园大老板,反倒没有吃到自家饭馆里的厨子做的菜式。
然后,他就觉得赵煦其实很可怜了。御厨房里的大厨,按说都是有很高的水准的,要不然也不会被请进宫做了御厨。
可如今随园兴起,从随园里流出来的各种新式的菜式菜谱成了京城里最流行的饮食风向标,搞得本来最骄傲的御厨们显得孤陋寡闻,倒成了第一次进城的土包子一般。
整天吃这帮土包子做的菜式,你说赵煦可怜不?所以当皇帝也见得是件好事,老婆多了却整天闹腾,地位最高却没有自由,连最基本的口福都没有了,这皇帝当的真没有意思。
杨怀仁好东西吃的多了,偶尔体验一下官家平时吃的东西,也不打紧,让他开心的是随园春美酒在今天的宴席上被喝了不少,他必然是大赚了一笔。
特别是那些得了胜的将军们,今儿个高兴,也便有点放肆,动不动就对着酒坛子对吹,好像这些好酒不是他们花钱一般。
对了,还真不是他们花钱,皇帝老儿赏的,不喝白不喝,不往死命了喝那都显得他们是傻瓜。
所以酒过半酣,赵煦借醉回去休息之后,杨怀仁便来到武将们身边,大叫着什么“不醉不归”“喝得少的不是爷们”,煽动了几百个酒鬼跟着他发疯。
疯就对了,百年一遇的大胜仗啊,不疯就出鬼了!
杨怀仁在家享受了几天当地主的快活日子,征西的大军便回京了。
东京城里百姓欢天喜地,出西门迎接征西将士们得胜归来,赵煦也破天荒的在城门楼子上御驾亲临,算是给了将士们极大的礼遇。
不仅如此,赵煦还在宫中摆下了千人大宴,宴请群臣和有功将士们,同时也正是宣布对此次宋夏战争中有功的相关人等大加封赏。
场面很隆重,过程很无聊。起码杨怀仁是这么觉得的,看着赵煦这小子意气风发的那个劲儿,杨怀仁就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当年那个生活在祖母羽翼之下的小雏鸡,如今变成了一只红光满面的大公鸡,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一身金黄色加大红色的龙袍穿着,比成亲还喜庆。
这样的场合,按说皇后也应该一起出席的,后来杨怀仁才听说孟皇后怀胎十月即将生产,这才想起年前赵煦和他的一番对话来,算算日子,赵煦也快要当爹了。
只是原来的历史里,赵煦膝下无子,也没听说他有女儿,这么一想,杨怀仁才意识到,温柔贤惠的孟皇后,又成了历史上不断上演的宫廷争斗的牺牲品。
具体怎么回事,他也记不清楚了,印象里大概又是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宋朝的后宫里老是玩狸猫换孩子这老一套,皇帝们不知是真的蠢还是有意放纵,还真是有意思。
这种事,杨怀仁是不掺和的,用不着用这种事来表明他的正义,一是因为这种事比狗皮膏药还粘,贴身上就撕不下来,二是因为他觉得维护正义是超人和蜘蛛侠做的事情,他就是个厨子,没那义务。
杨怀仁虽然不是个长袖善舞之辈,可也能在文武大臣中间游刃有余,何况他刚被赐封了北方王,外姓的王爵,哪个敢不给面子?
结果是武人们看到杨怀仁能凭借军功封王,自然对赵煦这个皇帝的心胸感到佩服之至,也充满了对个人未来仕途一片大好的期许。
但文人们心里,就有意见了,不过这种时候,全国都在为武人们的功劳歌功颂德,他们还不敢放肆,所以表现出来就是表面上对杨怀仁一片赞赏之声,心里呢,应该是羡慕嫉妒恨吧。
所以杨怀仁更愿意和武人们打交道,不是说他们没有心机,而是这帮人心机少,杨怀仁和他们在一起虽然还没到口无遮拦的地步,但说起话来,是真的轻松爽快了不少。
但事实是凭杨怀仁现在的地位,自然和章惇这些朝堂上的文人大佬们坐在一起,文人嘛,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一大通,杨怀仁听一半漏八成,虚情假意地笑了半天,也没搞清楚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看着那些大佬们一脸拉不出SHI来的便秘样子,杨怀仁心里就乐,谁让你们跟老子装有文化的?活该。
章惇文武兼具,也没有那些大学士们那么娇贵,知道杨怀仁的脾气,所以这种场合只是跟他打了招呼,并不往他身边凑。
对杨怀仁来说,这就是难得明白人了。猪兔同笼鸡同鸭讲,这种事只能搞的畜生们都不自在,何苦呢?
当然,这话杨怀仁可没骂自己,他心里骂的是那班举手投足都得装清高的文人们,想来应该和后世的某些人喜欢装比是一个道理。
宴席很丰富,不敢说龙精凤髓,山珍海味还是样样齐全的。
宫里御厨房人手不足以承担这么大的宴席,所以赵煦给赵佶的任务便是让他去城内的大酒楼里请了些大厨们进宫来帮忙。
这样的事,那是给东京城里的厨子们进宫镀金的机会,不管他们做的东西有没有真的进到皇帝老儿的肚子里,但有了这一回,他们以后可以在外边吹嘘说他是给官家做过饭的人了。
别看赵佶年纪小,这种事他比谁都明白个中道理,最大的好处,自然要先紧着随园和归雁楼这样的关系户安排。
这样做外人也没什么好腹诽的,如今杨怀仁家的随园,以及像归雁楼这种和随园合作的十三家大酒楼,厨子的质素在京城那是首屈一指的,根本没有人敢反对,何况大家都听说杨怀仁这个大愣子如今封王了,谁还敢惹?
于是御厨房的那班厨子们就很没有面子了,安排的厨房任务,大家做的菜式是不同的,结果那帮参加宴席的文武群臣们,都点了名要随园的厨子们做的菜,把御厨房的厨子们做的菜不放在了眼里。
这也难怪,随园是出了名的东西好吃,同时也是出了名的贵,据说宴席的预定已经排到了明年,那帮当官的不趁着这个免费大快朵颐的机会赚官家的便宜,又更待何时呢?
杨怀仁之前不知道啊,所以这次宴席他这个随园大老板,反倒没有吃到自家饭馆里的厨子做的菜式。
然后,他就觉得赵煦其实很可怜了。御厨房里的大厨,按说都是有很高的水准的,要不然也不会被请进宫做了御厨。
可如今随园兴起,从随园里流出来的各种新式的菜式菜谱成了京城里最流行的饮食风向标,搞得本来最骄傲的御厨们显得孤陋寡闻,倒成了第一次进城的土包子一般。
整天吃这帮土包子做的菜式,你说赵煦可怜不?所以当皇帝也见得是件好事,老婆多了却整天闹腾,地位最高却没有自由,连最基本的口福都没有了,这皇帝当的真没有意思。
杨怀仁好东西吃的多了,偶尔体验一下官家平时吃的东西,也不打紧,让他开心的是随园春美酒在今天的宴席上被喝了不少,他必然是大赚了一笔。
特别是那些得了胜的将军们,今儿个高兴,也便有点放肆,动不动就对着酒坛子对吹,好像这些好酒不是他们花钱一般。
对了,还真不是他们花钱,皇帝老儿赏的,不喝白不喝,不往死命了喝那都显得他们是傻瓜。
所以酒过半酣,赵煦借醉回去休息之后,杨怀仁便来到武将们身边,大叫着什么“不醉不归”“喝得少的不是爷们”,煽动了几百个酒鬼跟着他发疯。
疯就对了,百年一遇的大胜仗啊,不疯就出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