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对于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钱人家团聚一堂,享受美食,自然就是过年,而穷苦人家勉强能在大年夜吃顿饱饭就不错了,自然就是过关。
齐州城里比不了东京城和江南那般富庶,过年吃不饱饭的家庭,还是大有人在。
杨府的红烧肉馅的饺子包了很多,连天霸弟弟这样的大胃王都吃撑了,还剩下不少。
杨母想起往年的时候,自家也是过年面前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的人家,觉得应该做点善事给儿子积德。
杨怀仁当然知道母亲的想法,所以很赞同母亲的做法,于是全家一起出动,用大车拉上了煮饺子的大锅,带足了木柴和石炭,出门去城西的贫民区送饺子。
家里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多都是穷苦人出身,自然知道大年夜里,一碗香甜的饺子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年夜饭吃饱,一年都不饿,这俗话说得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确实体现了百姓们的心理状态和美好愿望。
其实杨怀仁深知母亲做这些善事,也换不回他一把火烧死了二三百人的事实,即便那些人都是些作恶多端的山贼,他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所以杨怀仁对行善和作恶的理解上,认为两件事并不是相互关联的,行善就是行善,作恶就是作恶,不代表作了恶,再去行善就能挽回些什么。
更何况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作恶,虽然方式方法上,有点激烈和残忍。
因为他的残忍,是为了将来的中华民族,能少遭受一些残忍。当未来外族入侵的时候,不用残忍的手段去抵抗,或者不以暴制暴,剩下的只有灭亡。
杨怀仁的饺子也确实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当大锅在一个木棚里支起来,饺子下锅煮的时候,不用挨家挨户去喊,那香味已经足够吸引他们自动走出家门。
转眼间煮饺子的大锅所在的木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本来还打算一人一碗来的,结果来的人太多,只能一人分三个。
即便如此,这些贫苦的人们领了杨府的美味红烧肉馅的饺子,还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就是在这样温暖的气氛中,没有人争抢,饺子分的也井然有序。
看着百姓们吃过了他做的饺子之后幸福的表情,杨怀仁心里很舒坦,也很满足。
只可惜他想起了今年即将发生的事情,当一场旷日持久的朝廷内部的党争即将迎来一场大战的时候,不知道大宋百姓脸上的笑容还能留多久。
数以千记的官员在这场大战之中被精神毁灭,也代表着他们背后数千的家庭失去了未来。
或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还体会不到这种大宋内讧的危害,赵煦当权后的新政,也多少挽回了点局面。
只可惜这样的内讧耗去了大宋太多的元气,才导致徽宗朝一蹶不振,内忧外患之下,差点把汉人的王朝葬送在外族之手。
杨怀仁忽然察觉到一件事情,觉得他是无法躲过这场灾难了。他原以为赵煦正月初七年满十六岁,想当然的就以为正月里他就会向高太后讨要应该属于他的权力。
可忽然想起赵頵的来信中说的是赵煦的大婚是在四月里,当时他没有在意,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判断出现了巨大的失误。
仔细想了一下今年的历史进程,赵煦四月大婚,才代表着他成年,他被迫娶了孟晓婉并册立她为后,而高太后是在下半年才“病逝”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断定,那件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的大事件,实在这期间发生的呢?
如果真是如此,对杨怀仁来说就麻烦了。他完全错误的估计了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当初逃出京城走的匆忙,也没有细想,如今发现这一点,却已经没法挽回了。
他出京避祸的时候,以为年后赵煦正月里生辰之后,那件大事就会发生,可现在看来,他算早了半年,若真是如此,他离开京城离开的太早了。
赵煦那边无论来什么圣旨唤他回去,他也好有理由抗旨不遵,可高太后那边,寻找九天玄铁的理由用一次,第二次就不一定灵了。
如果老太婆真安排好了计划,而杨怀仁也是这个计划中的一枚重要的棋子,那么到时候他不得不遵旨返回东京城,不论他是多么不想参与到其中,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唉……人算不如天算啊,哥们这么精明,竟然也有算错的时候,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啊……”
杨怀仁唉声叹气,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他是知道胜利的一方究竟是谁的,起码站队的时候,他不会站错了队伍。
可是这种斗争的两方,看上去只不过是年幼的皇帝和他的亲奶奶太皇太后争夺权力,其实是朝堂之上,甚至是权力阶层之间,一场因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于大宋于万千百姓百害而无一利的内斗。
或者说,这是毫无意义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却又无法避免的就这么发生了。
可参与其中,即便得利,也只是眼前的利益,并不一定就会获得什么好下场。
何之韵见杨怀仁不知是何原因发起愁来,便走到他身边询问。杨怀仁也不知该怎么跟她说这件事,只是说,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该回京城了。
何之韵并不觉得杨怀仁是因为流连家乡而不愿意回到京城,她也知道杨怀仁不喜欢和京城里那些庙堂高官和权贵勋戚们打交道。
不过她明白,她的官人是与众不同的,他做过的很多事情,他的很多奇怪的想法,她作为一个娘子都不能理解,但是她会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支持他。
算了,杨怀仁心道,回了京城,也不代表就不能躲,大不了躲在杨家庄子里种菜,朝堂之上的两位大佬,他们爱怎么斗就怎么斗去,跟哥们无关。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脸,对何之韵问道:“韵儿,要是官人舍了这一切的爵位和钱财,让你跟着我去乡野里种菜,你愿意不?”
何之韵想也不想便点了点头,“我愿意。”
过年对于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钱人家团聚一堂,享受美食,自然就是过年,而穷苦人家勉强能在大年夜吃顿饱饭就不错了,自然就是过关。
齐州城里比不了东京城和江南那般富庶,过年吃不饱饭的家庭,还是大有人在。
杨府的红烧肉馅的饺子包了很多,连天霸弟弟这样的大胃王都吃撑了,还剩下不少。
杨母想起往年的时候,自家也是过年面前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的人家,觉得应该做点善事给儿子积德。
杨怀仁当然知道母亲的想法,所以很赞同母亲的做法,于是全家一起出动,用大车拉上了煮饺子的大锅,带足了木柴和石炭,出门去城西的贫民区送饺子。
家里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多都是穷苦人出身,自然知道大年夜里,一碗香甜的饺子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年夜饭吃饱,一年都不饿,这俗话说得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确实体现了百姓们的心理状态和美好愿望。
其实杨怀仁深知母亲做这些善事,也换不回他一把火烧死了二三百人的事实,即便那些人都是些作恶多端的山贼,他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所以杨怀仁对行善和作恶的理解上,认为两件事并不是相互关联的,行善就是行善,作恶就是作恶,不代表作了恶,再去行善就能挽回些什么。
更何况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作恶,虽然方式方法上,有点激烈和残忍。
因为他的残忍,是为了将来的中华民族,能少遭受一些残忍。当未来外族入侵的时候,不用残忍的手段去抵抗,或者不以暴制暴,剩下的只有灭亡。
杨怀仁的饺子也确实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当大锅在一个木棚里支起来,饺子下锅煮的时候,不用挨家挨户去喊,那香味已经足够吸引他们自动走出家门。
转眼间煮饺子的大锅所在的木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本来还打算一人一碗来的,结果来的人太多,只能一人分三个。
即便如此,这些贫苦的人们领了杨府的美味红烧肉馅的饺子,还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就是在这样温暖的气氛中,没有人争抢,饺子分的也井然有序。
看着百姓们吃过了他做的饺子之后幸福的表情,杨怀仁心里很舒坦,也很满足。
只可惜他想起了今年即将发生的事情,当一场旷日持久的朝廷内部的党争即将迎来一场大战的时候,不知道大宋百姓脸上的笑容还能留多久。
数以千记的官员在这场大战之中被精神毁灭,也代表着他们背后数千的家庭失去了未来。
或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还体会不到这种大宋内讧的危害,赵煦当权后的新政,也多少挽回了点局面。
只可惜这样的内讧耗去了大宋太多的元气,才导致徽宗朝一蹶不振,内忧外患之下,差点把汉人的王朝葬送在外族之手。
杨怀仁忽然察觉到一件事情,觉得他是无法躲过这场灾难了。他原以为赵煦正月初七年满十六岁,想当然的就以为正月里他就会向高太后讨要应该属于他的权力。
可忽然想起赵頵的来信中说的是赵煦的大婚是在四月里,当时他没有在意,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判断出现了巨大的失误。
仔细想了一下今年的历史进程,赵煦四月大婚,才代表着他成年,他被迫娶了孟晓婉并册立她为后,而高太后是在下半年才“病逝”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断定,那件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的大事件,实在这期间发生的呢?
如果真是如此,对杨怀仁来说就麻烦了。他完全错误的估计了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当初逃出京城走的匆忙,也没有细想,如今发现这一点,却已经没法挽回了。
他出京避祸的时候,以为年后赵煦正月里生辰之后,那件大事就会发生,可现在看来,他算早了半年,若真是如此,他离开京城离开的太早了。
赵煦那边无论来什么圣旨唤他回去,他也好有理由抗旨不遵,可高太后那边,寻找九天玄铁的理由用一次,第二次就不一定灵了。
如果老太婆真安排好了计划,而杨怀仁也是这个计划中的一枚重要的棋子,那么到时候他不得不遵旨返回东京城,不论他是多么不想参与到其中,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唉……人算不如天算啊,哥们这么精明,竟然也有算错的时候,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啊……”
杨怀仁唉声叹气,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他是知道胜利的一方究竟是谁的,起码站队的时候,他不会站错了队伍。
可是这种斗争的两方,看上去只不过是年幼的皇帝和他的亲奶奶太皇太后争夺权力,其实是朝堂之上,甚至是权力阶层之间,一场因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于大宋于万千百姓百害而无一利的内斗。
或者说,这是毫无意义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却又无法避免的就这么发生了。
可参与其中,即便得利,也只是眼前的利益,并不一定就会获得什么好下场。
何之韵见杨怀仁不知是何原因发起愁来,便走到他身边询问。杨怀仁也不知该怎么跟她说这件事,只是说,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该回京城了。
何之韵并不觉得杨怀仁是因为流连家乡而不愿意回到京城,她也知道杨怀仁不喜欢和京城里那些庙堂高官和权贵勋戚们打交道。
不过她明白,她的官人是与众不同的,他做过的很多事情,他的很多奇怪的想法,她作为一个娘子都不能理解,但是她会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支持他。
算了,杨怀仁心道,回了京城,也不代表就不能躲,大不了躲在杨家庄子里种菜,朝堂之上的两位大佬,他们爱怎么斗就怎么斗去,跟哥们无关。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脸,对何之韵问道:“韵儿,要是官人舍了这一切的爵位和钱财,让你跟着我去乡野里种菜,你愿意不?”
何之韵想也不想便点了点头,“我愿意。”